(相關資料圖)
橙紅工裝、長筒膠靴、黃色安全帽、井下自救器……全副武裝后,我來到地下數百米深的采煤作業面,查看礦井涌水的情況。
從事礦井水防治與利用科研工作多年,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到礦山實地調研,并下井踏勘。
向煤層深處走去,當腳下開始出現積水,我就知道可能快到涌水處了。地下含煤巖系一般均與含水層、隔水層交錯沉積,煤炭開采不可避免會對含水層造成破壞,導致礦井涌水。
黃河流域分布有寧東、神東、陜北等九大煤炭基地,都是我常去調研勘查的地方。
如今,黃河流域面臨著一個突出的環境問題,那就是缺水。這里以全國2%的水資源,承擔了全國12%的人口、17%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超80%。
穿過長長的巷道,終于來到涌水口,地下水從多處煤縫中洶涌而出,而我腳下的水流已有尺余深。
2022年,沿黃各省煤炭產量35.9億噸,按照富水系數1.8計算,礦井涌水量約為65億立方米,接近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一期輸水量。這么多礦井水,如果不能加以科學治理并資源化利用,不僅會浪費寶貴水資源,還可能會造成大面積環境污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將提交“關于進一步加強黃河流域礦井水綜合利用”的提案,建議盡快開展黃河流域礦井水系統調查評估,摸清底數。運用煤水雙資源協調開采等科技手段,從源頭減控地下水涌出量,保護珍貴的地下水資源。構建基于補償性保護修復的礦井水多途徑綜合利用機制,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助力黃河流域礦區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