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網哈爾濱4月11日電 (劉菊蓉)哈爾濱工程大學11日發布消息,該校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蓋世麗教授及所在無機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癌癥光熱療法療效提升新策略,為納米材料在醫學領域內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光熱療法作為一種新型癌癥治療手段,將具有較高光熱轉換效率的材料注射入人體內部,利用靶向性識別技術聚集在腫瘤組織附近,在外部光源的照射下將光能轉化為熱能,以最小的侵入性和高精確性殺死癌細胞,已成為癌癥診斷和治療的潛在對策。
在臨床應用中,傳統光能轉化材料存在熱擴散引起健康組織熱損傷、熱休克反應加劇腫瘤細胞熱耐性、非特異性光熱引起生物安全問題、單一療法效率不足等風險。蓋世麗及所在團隊結合抗癌治療新武器“納米酶”,引入一種“電子傳輸鏈干擾和協同輔助治療”的策略。
在正常的生理環境下,該納米酶就像是合上的“鎖”,只有在響應腫瘤微環境過氧化氫和弱酸性兩把“鑰匙”的驅動下,納米酶的光熱和成像功能會被特異性地激活,大大減少了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有效避免副作用。
同時通過表面功能化三苯基膦分子,為納米酶裝上“導航”,使其精準定位到腫瘤細胞的線粒體,通過“電子傳輸鏈”策略,下調腫瘤細胞中的熱休克蛋白,進而緩解腫瘤細胞耐熱性。這一研究克服了傳統光熱治療的多種局限,實現了有效的腫瘤特異性的協同溫和光熱及納米催化治療。
相關研究成果對實現具有多類酶催化性質的納米生物材料的設計制備、腫瘤光熱治療療效提升等醫學領域內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望為腫瘤的治療提供新方法,促進中國相關生物醫用材料發展水平。
相關成果以“‘ETC’策略增強的光熱與缺陷工程促進的多酶活性協同個性化抑制腫瘤生長”為題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并被選為封面文章。(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