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泌尿男科轉化醫學》以論著形式發表了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副教授吳波團隊在腎透明細胞癌疾病中的研究新進展。研究顯示,銅死亡進程可能在腎透明細胞癌的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構建銅死亡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模型,作為腎透明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診斷、預后預測以及靶向藥物治療指導的“新型標志物”。陳勇全、胡瑋璟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吳波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銅是人體內關鍵的微量元素之一,也是細胞內許多關鍵酶的輔助因子。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雷等研究人員發現細胞中存在著特定的機制可以調控銅離子的穩態。隨著科學家對于銅離子作用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2022年3月,博得研究所彼得·茨維特科夫研究團隊在《科學》雜志刊登出一篇關于新型的銅離子介導的細胞死亡調控機制,命名為銅死亡。
腎透明細胞癌是腎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目前針對該疾病有手術切除、靶向藥物治療和新型免疫藥物治療等方案。對于手術治療存在術后轉移復發的可能,對于藥物治療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探索腎透明細胞癌的潛在進展機制、識別針對不同人群的新型分子標志物、構建更有效的預測模型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對于銅死亡基因及其相關長鏈非編碼RNA在腎透明細胞癌中的作用機制研究尚不完全清楚。
“我們團隊為了探索銅死亡機制在腎透明細胞癌患者中發揮的潛在作用,首先從銅死亡基因的表達特征入手進行分析,其次構建了可以用于患者的臨床診斷、預后預測及靶向藥物治療指導的銅死亡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模型,為患者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的依據。”吳波副教授說。
該研究首先通過公共數據庫分析了銅死亡基因在腎透明細胞癌中的表達特征,結果發現銅死亡基因的表達存在廣泛失調,且多數基因與患者的預后緊密相關。其次該研究還構建了一個銅死亡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預測模型,并驗證了其在預測腎透明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診斷特征、預后以及靶向藥物治療方面的優勢。
另外該研究還通過收集來自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的腎透明細胞癌患者的癌組織和配對癌旁正常組織標本,進行實時熒光定量質譜檢測,結果表明,預測模型中的關鍵長鏈非編碼RNA在腎透明細胞癌組織中確實存在表達異常。
該研究初步闡明了銅死亡機制在腎透明細胞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示了銅死亡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預測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證實了模型中的關鍵長鏈非編碼RNA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表達,為腎透明細胞癌的機制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吳波表示,銅死亡作為一種新發現的細胞死亡機制,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研究結果顯示,銅死亡機制可能是腎透明細胞癌進展的關鍵機制,為癌癥患者的精準化診療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見解。但是基因測序數據的有限性,我們的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未來我們會收集更多的數據來驗證該模型的準確性。
相關論文信息:DOI:?10.21037/tau-23-6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