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是二十一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內容共分八個部分三十五條,第一部分即為“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并分五條進行具體安排部署,著力強調了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地位,也為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了遵循。
我國是世界上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在國內經濟與農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逐漸增長。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1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顯示,2021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3041.7億美元,同比增長23.2%。其中,出口843.5億美元,增長10.9%;進口2198.2億美元,增長28.6%;貿易逆差1354.7億美元,增長42.9%。但部分農產品還存在對外依賴的情況,如2021年谷物進口6537.6萬噸,出口262.0萬噸;食用油籽進口10205.1萬噸、進口額580.7億美元,出口93.1萬噸、出口額15.5億美元,貿易逆差565.2億美元,增長35.6%;食用植物油進口1131.5萬噸、進口額115.7億美元,出口12.1萬噸、出口額2.0億美元,貿易逆差113.7億美元,增長33.6%。由此可見,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進一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刻不容緩。
如何有效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單純靠市場調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實施有效調控。
第一,財政政策要加大對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力度。財政支農資金要統籌規劃、高效利用。要明確各級政府特別是鄉村基層政府的支農責任,確保農村土地財政收入取之于農、用之于農。要增強財政支農專項轉移支付的傾斜力度,細化其支持方式與監管措施;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純公共產品的投入,逐步提高農村教育、醫療、養老和文化服務保障水平,縮小城鄉之間基礎公共服務差距,促使生產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提高農業補貼制度和稅收優惠制度的精準性和指向性,在保證主要糧食作物不受影響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大豆、玉米等結構性短缺作物的農業生產補貼,確保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高度穩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第二,金融政策要強化對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傾斜力度。金融資金應聚焦鄉村實體經濟,通過對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的傾斜扶植,加快農業產業升級優化,發揮以點帶面的經濟效應。要構建錯位發展、適度競爭的多元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明確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農村信用社等不同金融主體在推動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的職責分工。中國人民銀行要完善相應的、推動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的優惠利率體系,并督促各級商業銀行不折不扣地執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要加強對重要農產品的收購,保證收購資金足額到位;各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要有效發揮作用,確保支農資金在信貸資產中的應有比例;保險公司要豐富政策性涉農保險品種,建立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強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農村信用社應全力服務“三農”,確保鄉村金融資金全額服務鄉村不外流。此外,各金融主體要提高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的金融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第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支持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要找準結合部,優化協同路徑,打通傳導壁壘,提高運行效率,形成合力,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領域。財政政策可考慮對糧食生產基地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對短缺農產品建立貼息、風險擔保及稅收優惠機制,促使金融機構通過擴大貸款范圍、降低貸款利率、增加貸款額度等方式將資金引導到需要扶植的農業生產企業上來。貨幣政策支持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可在財政政策建立貼息、風險擔保及稅收優惠機制的基礎上,努力激活金融資源,大力推動各涉農金融機構對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金融服務,確保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
農安、糧安,天下安。只要加強黨的領導,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配合,共同引導生產要素“上山下鄉”,有效支持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就一定能早日實現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
(文章來源:西安日報)
標簽: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