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將至,壽險“開門紅”銷售如火如荼,增額終身壽險及“年金險+萬能賬戶”成主打產品。機構預計2023年一季度,上市險企有望實現新單和價值同比正增長。而隨著需求緩慢恢復,疊加代理人逐步實現“量質雙增”,明年新業務價值降幅或將持續收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業務價值持續承壓
2022年壽險代理人規模仍在減少,新單與新業務價值持續承壓,權益市場拖累投資收益率表現,保險板塊業績不佳。
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五大險企”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5842.87億元,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的26199.72億元有所下降;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565.37億元,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的1855.55億元同樣有所下降。不過,從保險業務收入看,“五大險企”2022年合計實現21255.71億元,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的20414.69億元略有增長。
機構認為,保險板塊下跌源自資產負債兩端疲弱。一方面負債端受人力規模萎縮、長期保障型產品需求抑制持續等影響,險企新業務價值持續負增長;另一方面,權益市場波動與利率低位震蕩,投資端普遍承壓。
值得注意的是,壽險新業務價值承壓態勢持續。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上述“五大險企”的壽險子公司的新業務價值共計545.19億元,同比下滑26.31%。其中,新華保險和太保壽險降幅居前,分別下滑了48.4%和45.3%。
對于壽險來說,躉交保費規模較小,大多數保單需要持續繳費多年。因此,當客戶繳納了首年保費后,該保單還將在此后多年持續貢獻價值。“保費是面子,新業務價值才是里子!”一位熟悉保險行業的財務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這一指標也從某種角度說明了保險公司壽險業務的潛力。
新業務價值的下行,受到產品結構和精算假設等因素影響。“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新業務可以理解為其每年銷售的新保單,而一年新業務價值則代表基于一組關于未來經驗的假設,可以簡單理解為年化新保單未來產生的稅后利潤折現到當前的值,可以用來評估一年里售出的新業務所產生的經濟價值。”上述財務人士介紹。
興業證券表示,面對行業變革調整,各家上市險企均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圍繞“渠道+產品”的結構調整優化策略進一步深入,集中表現為代理人渠道穩量提質、銀保等多元渠道加速布局,儲蓄型業務以及康養等增值服務探索創新已成為行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穩量提質” 代理人渠道升級
過去,壽險銷售主要依賴的渠道是代理人,“人海戰術”是行業主要營銷模式。但近兩年,構建以價值為導向的多元渠道成為大勢所趨。保險公司主動“清虛”,壽險代理人改革更進一步。
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國保險公司在保險中介監管信息系統執業登記的銷售人員570.7萬人。這一數據比2021年底縮減了20萬人,比2020年底縮減了272.1萬人。
雖然行業高質量轉型發展倒逼公司主動“清虛”,但是短時間內其實現的產能提升,并不能彌補人員流失帶來的新業務展業壓力。
“目前主要險企實施的代理人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正在從人力清虛擠水分的改革1.0階段,向隊伍質態升級的2.0階段轉變。”興業證券預期,2023年險企代理人規模逐步觸底企穩,且隊伍質態將隨改革推進改善,“穩量提質”將為成為行業人力發展的主基調。
浙商證券表示,壽險代理人隊伍在更高產能水平上的數量企穩,是負債端業績改善的核心所在,維持一定的健康人力規模對于業績的穩定至關重要,人力更早企穩,且產能持續提升的險企將進入新常態,并開啟新的良性增長的循環。
開源證券也表示,預計部分險企2023年轉型效果將進一步顯現,業務模式轉變有助于行業及保險公司提升代理人質量、改善業務經營模式、提升行業吸引力、加強新人留存并最終實現代理人渠道升級,整個轉型升級過程時間或長于預期,后續關注先行“指標-活動率”,以觀察轉型進展。
高價值保障型保險產品的需求修復仍存在一定滯后性。東興證券預判,隨著需求緩慢恢復,疊加代理人逐步實現“量質雙增”,明年新業務價值降幅或將持續收窄,但需求恢復程度仍受宏觀經濟等影響,板塊投資周期拉長是大概率事件。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網)
標簽: 渠道+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