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競技體育賽事,大部分電競項目的最高榮譽來自于國際性大賽的頂點——世界冠軍,例如英雄聯盟的S系列賽、DOTA2的Ti系列賽、星際爭霸2的IEM賽事等等。遍布全球的龐大受眾群既使得賽區間的競爭與聯動成為可能,也讓電競得以成為國際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搭建起文化傳播、跨國貿易的橋梁。
(資料圖)
與此同時,全球化發展也加大了對賽事內容制作、商業模式探索的要求,在電競產業的自我升級與迭代中,科技化、潮流化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對電競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月17日,由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主辦,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電子競技工作委員會、伽馬數據承辦,21世紀經濟報道為特別媒體支持的首屆中國電競產業年會電競發展新趨勢分論壇在深圳蛇口希爾頓南海酒店舉辦。
在論壇的圓桌討論環節,來自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代表圍繞全球化、科技化與潮流電競三大主題展開探討,分享了在伴隨電競產業成長過程中所積累的觀點與經驗。
全球化機遇
作為復興體育旗下,英超狼隊在中國建立的電競俱樂部,擁有王者榮耀、和平精英、永劫無間等多個項目分部的狼隊俱樂部擁有豐富的國際性俱樂部和電競IP運營經驗。
復星體育副總裁、狼隊電競俱樂部總經理藤菲菲在分享俱樂部出海經驗時表示,一方面俱樂部會根據位于不同國家的業務基地進行項目規劃,另一方面在挑選賽道時也會看重根據全球影響力的賽事IP.此外,在俱樂部營銷方面,也更加看重在海外媒體的轉播力度。
英雄體育VSPO內容矩陣事業群總裁、伐木累聯合創始人謝帆則結合在海外舉辦大型電競賽事的實踐經歷介紹,當前VSPO聚焦于為全球電競用戶提供統一的賽事觀看標準,和將優質中國電競內容傳播到全球,把海外電競內容帶到國內。
除了電競內容外,技術與平臺也是電競全球化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支撐。游戲引擎提供商和綜合服務商LayaBox合伙人、研發副總裁王亞偉認為,當前電競應向多元化發展,豐富UGC或許是行之有效的方向,讓用戶參與到游戲乃至電競內容的生產中,將進一步加強產業自身的活力。
場景化互聯網用戶運營平臺盛天網絡副總裁龔龍則指出,電競全球化必然會使得產業場景產生變化,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線下場景恢復后,電競文旅、大型場館等等場景都會承擔更多的功能。
傲風電競椅線下銷售總監王立杰表示,電競全球化過程中,隨著受眾人群的擴大,電競相關的游戲設備、媒體、文化等等內容也會在高速交互的過程中快速傳播出去,這種國際性的擴散將對企業科技和產品能力的提升帶來極大助益。
科技化提升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數字娛樂行業的同時,作為強互動性、對抗性和觀賞性的娛樂方式,電子競技也在產業科技升級的浪潮中受益頗多,對產品內容深度與表現力都帶來極大提升。圍繞電競科技化將給行業帶來哪些產品和內容層面的革新,參與圓桌討論的加冰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謝帆指出,當前很多應用于電子競技的前沿技術,例如比賽中的Ban/Pick(角色禁/選)采用杜比聲效,FPS競技游戲聽聲辨位的實現,這些技術應用點最終都是為了讓用戶達到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也是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
王亞偉也認為,隨著VR、AR與XR等技術的發展,未來電競可能將演變為涉及全身運動與腦部能力鍛煉的體育項目,當前的研究進展也顯示,腦機接口的實現也只是時間問題,最終娛樂體驗的革新與升級必將帶來行業的騰飛。
“從基礎落地的角度看,當前有一些新興技術我們已經應用于實踐了。”龔龍表示,以電競和元宇宙的結合為例,目前已能夠在元宇宙開發集社交、游戲、直播、觀賽等等功能為一體的產品,且其優勢在于模塊化,可根據實際需求迅速落地,通過技術結合線上線下的場景,可以為電子競技帶來更為多元的體驗。
接軌國際潮流
作為伴隨著70、80乃至00后成長起來的新興產業,電子競技是很多年輕人情感記憶的連接和載體,也扎根于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引領著潮流文化和時尚的發展方向。
在這一代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潮流消費品牌消費的大環境下,如何和國際潮流趨勢相結合,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電競IP和電競企業擴展市場空間,也是電競面對新發展趨勢必須回答的問題。
藤菲菲表示,從打造電競俱樂部IP的角度來看,擴展IP最重要的還是賽事、賽訊,選擇好的電競項目才是俱樂部IP立足的基石,只有打好這個基礎才能通過其他運營玩法更好地將IP觸達到用戶。
具體而言,需要從創新和深耕兩方面加以突破,例如打造電競商業綜合體,打造貼合年輕受眾的消費體驗,延伸電競劇本殺IP產品等等,需要產業鏈共同努力將好的商業概念和已被驗證的優質內容貫徹下去。
“中國電競實際上已經接入乃至引領國際潮流文化了。”謝帆指出,當前很多國際化業務中,很多海外電競企業、協會都在模仿中國的做法,學習中國的市場經驗,作為中國電競企業,需要積極加入到全球產業標準的制定中,通過內容和技術創新引領國際潮流。
王立杰對此表達了贊同,他從產業下游產品制造商的角度指出,將當前國內電競產品與海外品牌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雖然中國的制造業全球領先,但在文化屬性、IP輸出層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文化傳播的缺失使得下游很多產品在海外很難獲得大眾認可。
“因此需要加強IP的創造與傳播,通過下游衍生物獲得受眾認可,做活消費市場,從而進一步提升產業產值。”王立杰說。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