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上海正式發布《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根據《建設方案》,2023年底,“大零號灣”高新技術企業達600家以上,估值億元以上企業70家以上;至2025年,“大零號灣”基本建成,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家以上,區域產值規模達千億元級;至2035年,形成萬億市值的高技術企業集群。
《建設方案》著力抓好“三個提升”:一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構建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加快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成果。
二是提升成果轉化效率。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探索“學科+產業”的創新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政策先行先試,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企業孵化器。
(資料圖片)
三是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加強載體支撐、培育內生動力,加速集聚“硬科技”上市企業,形成千億產值規模、萬億市值,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高地。
2015年,“零號灣”在緊鄰上海交通大學的西北角啟動建設,經過不斷發展,最初的“零號灣”實現“從0到1”的跨越,連同閔行區“環上海交大、華東師大”核心區域約17平方公里拓展為“大零號灣”。
上海市副市長劉多表示,從“零號灣”到“大零號灣”,不僅僅是區域面積的相關擴大,并不是簡單地從一棟樓到一群樓、從幾千平方米到17平方公里這一物理空間的擴大,而是從“創新平臺”向“創新生態系統”的轉變。目的就是要通過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的協同創新體系,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科技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各類主體集聚,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良性互動、融合發展,最終將“大零號灣”打造成為區域創新創業的“核爆點”。
據透露,上海將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變為現實生產力,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重點發展方向,積極探索“科研+產業”的創新模式,促進市場需求、研發成果、產業供給的有效對接、高效互動,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同時,著眼于前沿技術、未來技術的發展和突破,加速培育未來先導性產業。
“在產業布局上,圍繞區域優勢重點產業,閔行將打造高端裝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閔行區區長陳華文表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表示,上海交大以承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作為契機,依托“大零號灣”,用兩個“一公里”來把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貫通起來,“近三年,學??蒲谐晒D化超450項,合同金額累計接近30億,這個數量是上一個三年的五倍。實際上,已進入爆發期?!?/p>
丁奎嶺透露,科技成果轉化改革以后,已經有60余家交大師生創業企業入駐“大零號灣”,總估值超過500億,其中估值超過2億的企業有29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交大師生校友在“大零號灣”開辦企業已經超過六百家,其中涌現了不少優秀的企業排隊申請科創板IPO。
陳華文同時透露,閔行將發起“大零號灣”金融聯盟,集聚規模達300億元的基金,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還將設立15億元“大零號灣”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創新策源、金融服務、環境優化等方面。同時,引入社會資金進行存量地塊改造和成片開發,爭取在“大零號灣”投入千億資金。
目前,“大零號灣”已建成投用高能級科創載體18個,入駐硬科技企業3000余家,一大批創新中心和成果項目相繼落地,開放式科創街區初具規模。
除了“大零號灣”外,環同濟和環上大科技園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其中環同濟分別依托同濟大學楊浦校區和嘉定校區建設,楊浦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已經成型多年,2022年相關產業產值超過550億元,后續將開展智能建造未來產業科技園的建設試點工作,加速發展智能經濟產業。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