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場表現及前景分析報告》,港交所上半年新股集資額跌出全球前三,排名第六。
香港新股市場上半年縮量明顯,一、二級市場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萎縮,直接導致投行業務量急劇放緩。尤其是國際投行在面臨中資投行的崛起時,更相形見絀。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香港IPO市場中,中金國際擔任保薦人上市的公司達到34家,超過摩根士丹利(亞洲)、高盛(亞洲)總和。
與此同時,寒風勁吹。國際投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美銀在內的多家投行開始裁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港股上半年IPO集資額跌出全球前三
德勤報告顯示,以2023年上半年的新股融資總額計算,港交所上半年跌出全球前三位,排名第六。上交所及深交所將分別成為全球最大與第二大上市目的地。紐交所以完成上半年全球最大宗新股而取得第三位,該新股為一家消費保健公司。而阿布扎比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將分別排名第四位和第五位。
德勤預計,2023年上半年香港有31只新股上市,共融資178億港元,對比2022年上半年的24只,新股數量增加29%,融資額微升1%。在2023年上半年,香港僅有1只大型新股上市和1只中概股回歸上市。
分析今年以來上市新股,大部分的新股融資總額(97%)來自中國內地企業,即大約172億港元,去年同期比例為87%(154億港元),今年上半年來自內地的新股數量比例由去年同期的88%上升2個百分點至90%。內地企業在新股數量及融資總額占比均雙雙上升。
而今年上半年前五大新股主要由1只大型新股和1只中型新股所推動,融資總額由去年同期的109億港元略微減少約8%至100億港元。
而港股上半年主板融資總額為多年以來同期低位,記者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港股主板總融資額695億港元,2020年同期為877億港元,2021年同期為2129億港元,2022年同期為177億港元。
今年前十大凍資額新股合共凍結資金約80億港元,仍以TMT行業和小規模為主,整體數字較去年同期的61億港元上升31%。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華南區上市業務合伙人施安迪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全球銀行危機、美國持續加息和美國債務上限協議令環球資本市場變得更波動。由于市場表現乏力、投資情緒欠佳和估值處于低水平,很多投資者都將資金從股票中撤離,港股新股市場表現不佳屬預料之中?!?/p>
“但香港資本市場也完成了多項令人感到振奮的改革,包括推出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機制和近期推出的雙柜臺證券,因此在等待主要數據如市場估值回暖的同時,很多公司仍然積極進行準備在香港上市的工作?!笔┌驳媳硎?。
資本市場服務部預測香港在2023年全年將會錄得接近100只新股融資大約1800億港元。優化股票互聯互通、科技公司分拆上市、中概股上市、全新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以及國際公司來港上市將會為推動因素。
國際投行在港IPO項目面臨承銷壓力
香港新股市場疲軟一定程度影響了國際投行的保薦承銷業務。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高盛(亞洲)最近幾個月接連退任多家擬IPO企業的整體協調人,其中包括藥師幫、第四范式、科迪集團等,美林(亞太)也退任擬IPO公司Soulgate整體協調人。
中泰國際承銷團隊負責人曾臻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整體全球協調人在招股環節起到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要幫助整個公司在上市過程中尋找投資人,包括基石投資者的錨定,所以保薦人肯定也是全球協調人,主要承擔股票的銷售,負責把票賣出去。最近國際投行接連退任全球協調人,可能是因為整體市場不好,外資行的銷售能力不太行,票不太好賣。”
2022年8月港交所修改了《上市規則》,規定發行人必須聘請整體協調人,且港交所主板IPO項目必須在遞交上市申請前不少于兩個月委任保薦人兼全球整體協調人。根據港交所定義,整體協調人主要操盤后期的全球發售工作,擁有向發行人作出分配建議和超額配股行使酌情權等權利。
有市場人士指出,港交所修改規則的初衷是為了平衡保薦人的風險與收益。此前保薦人平均收費僅為包銷定額收費的七分之一,而違規成本往往由保薦人承擔,香港證監會認為保薦人收取的費用與其成本及職責不相稱。倘若保薦人能同時擔任全球協調人的包銷商角色,其賺取的總費用可補償出任保薦人時所需的額外資源及職責,因此設立整體協調人。
根據曾臻所述,國際投行退任全球協調人,或許是銷售不佳。“港股現在整體市場比較疲軟,歐美等亞洲以外的投資者對于很多IPO項目變得很謹慎,像高盛這類外資投行,主要是面向歐美投資者,現在市場不景氣,高盛自己可能也知道這單賣不出去了,所以權衡后就主動退出。另外,隨著中資投行的崛起,逐步打破了外資投行在香港IPO市場的壟斷,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國際投行風光不似從前,在中國業務也面臨諸多挑戰。”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香港IPO市場中,中金擔任保薦人上市的公司達30多家,超過了摩根士丹利及高盛擔任保薦人在港上市公司數量的總和。
事實上,港交所IPO國際發售情況也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2022年成功登陸港交所的75家企業中,國際發行有效認購倍數的中位值僅為1.4倍,與2021年3.89倍的認購倍數相比出現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下,以歐美投資者為主要客戶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亞太)等國際投行在港交所IPO項目的確面臨更大壓力。
數據顯示,高盛(亞洲)在2021年港股IPO保薦人業務排行榜中位居第二,市場份額占比12.88%,而2022年市場份額已經降至5.59%,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再降至3.23%。
業績不佳,國際投行裁員不斷
據悉,高盛、花旗面對第二季度股票銷售及并購交易進一步下滑后,從6月中旬開始新一輪裁員計劃。高盛在亞洲裁減超30個投行職位,當中包括9名屬于股票資本市場(ECM)部門的投行家,其中1名是董事總經理。
據知情人士透露,亞洲的新一輪裁員是高盛全球新一輪裁員的一部分,未來幾周其將在全球裁減最多250個職位。
摩根士丹利從5月底開始在亞洲市場裁減約7%投資銀行員工的工作,尤其以中國地區的企業融資隊伍為重災區,被裁銀行家常駐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地。為第二季尾前全球裁減約3000個職位、亦即全球裁員約5%計劃的一部分。
但摩根士丹利一位駐香港的發言人不予置評。
作為應對投行業務收縮的行動一部分,摩根大通的最新裁員涉及各個級別的資歷。據記者獲悉,摩根大通上周初已經裁減20名在亞洲工作的投資銀行家。但摩根大通拒評上述消息。
高盛總裁JohnWaldron在6月初的一次電話會議中表示,考慮到全球銀行業和市場的情況,相信資本市場活動會更加低迷,股票和固定收益的活動水平更為疲弱。
Waldron認為,高盛的客戶情緒“相當具有規避風險的傾向”,高盛的高層管理也非常謹慎:感覺我們將在一段時間內都將處于緊縮環境之中。
記者此前在參加花旗集團的一次電話會議中,其CEOJaneFraser表示,預計今年投資銀行業務不會有太大反彈,美聯儲大幅加息和美國債務上限僵局料繼續對企業客戶產生影響?!跋掳肽旰暧^經濟或投資銀行業務等方面不會像我們之前希望的那樣強勁?!?/p>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