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為積極發揮人才驛站的平臺作用,立足本地農業產業需求,徐聞縣委組織部聯合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縣鎮人才驛站開展“送技下鄉”活動,組織科技特派員到田間地頭破解鄉村產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切實為鎮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保駕護航,打通科技興農“最后一公里”,助力徐聞縣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
(相關資料圖)
下橋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
指導提升農戶種養技術
近日,徐聞縣下橋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和駐下橋鎮幫扶工作隊邀請3名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到下橋鎮信橋村開展蠶桑科技推廣經驗交流、學習培訓班,“手把手”教蠶農提高種養技術。
近年來,徐聞縣下橋鎮信橋村通過“黨建+銀絲蠶寶”的方式,村黨組織牽頭盤活轄區所屬土地,把廣大農戶零散的土地集中流轉統一連片用于種桑養蠶。全村1400多戶中有900多戶農戶加入了連片化種植,幾乎家家戶戶種桑養蠶,蠶桑產業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目前該村有桑園超過1萬畝,年畝產蠶繭1600多噸,年產值達7000多萬元,每年人均收入超過1.75萬元。
雖然找到了致富路子,但由于許多蠶農文化水平較低,大多是靠蠶農自身經驗或者“看天吃飯”,普遍缺乏專業科學的種養技術,信橋村蠶繭產業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很快到了瓶頸期。為此,下橋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將華南農業大學3名科技特派員納入人才庫,發揮他們各自在蠶桑科研領域的專業知識,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產業升級,爭取更多有用、管用、好用的種養蠶桑技術“落地生金”,實現科技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服務成效最大化。
“科技特派員通過‘現場培訓+結對指導+操作演示’的方式,幫助我們村許多蠶農提高了種養技術,蠶繭收購率和收購價都在穩步上升。”下橋鎮信橋村黨總支部書記黃勝傳介紹道。
參加培訓會的一位村民說:“以前我們不知道怎么判斷蠶能不能上蔟,時不時就出現‘薄皮繭’和‘柴印繭’這些次下繭,價格都不行。今天科技特派員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實用的技術。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老師指導的去做,爭取今年有更好的收成。”
據悉,2021年9月以來,科技特派員團隊在下橋舉辦了6次培訓班,參加技術培訓班的蠶農144人次,經驗交流會、座談會67人次,入戶走訪、調研養蠶農戶250多人次,服務農業農民合作社、企業兩個,推廣大十、粵葚28、粵葚74、長果桑等優級果桑品種4個,普及科學養蠶核心技術五項。通過村、企聯動規避風險措施,累計為蠶農挽回家蠶中毒蠶損失約10余萬元。經過消毒防病技術、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推廣,每年增加蠶農收入約35萬元。
邁陳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
開展撂荒地整治和鄉村振興產業項目調研
日前,邁陳鎮積極開展撂荒地整治與鄉村振興產業項目調研工作,為了使該項工作開展得更加卓有成效,當地政府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特地邀請了科技特派員團隊到邁陳鎮開展項目調研工作。
在鄉鎮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科技特派員一行首先對撂荒鹽堿地進行實地考察,并向當地村民了解土地撂荒的歷史原因。據了解,由于當地距離湖海較近、地勢低洼、水利設施陳舊,臺風暴雨天氣,導致農田頻遭海水倒灌,長年累月后,農田變成了鹽堿地,種植作物的產量越來越低,直至荒廢。調研現場,科技特派員分別對不同地塊的鹽堿地土壤進行了取樣,待檢測后科學掌握土壤質量現狀,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找出對策。
隨后,科技特派員和工作隊一行返回邁陳鎮政府召開調研座談會。會上,邁陳鎮陳登攀鎮長和工作隊高華隊長分別介紹了邁陳鎮撂荒地整體情況和整治需求。科技特派員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建議通過物理、化學、生態等方式對鹽堿地進行土壤改良,并探索鹽堿地試種海水稻、耐鹽玉米、耐鹽番薯、耐鹽馬鈴薯等多種不同作物,篩選最有效的改良途徑,實現鹽堿地復耕復種的目的。
當前,邁陳鎮希望通過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優勢,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為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作出有益探索。特派員團隊也將積極提供優良品種和技術,協助邁陳鎮開展撂荒地整治工作。
角尾鄉鄉村振興人才驛站
開展農村特派員服務基層活動
日前,來自廣東海洋大學的科技特派員栗志民教授率團前往角尾鄉開展牡蠣養殖調研。先后深入廣東暢凱海洋生物技術公司、廣東海岸生物科技公司養殖現場,就牡蠣養殖用海情況、深加工場地建設等情況進行調研。
據了解,角尾鄉是粵西地區生蠔養殖的重要基地。近幾年以來,生蠔養殖帶動該鄉200余戶形成1.7萬畝的養殖區,形成年產值2億元的“湛江生蠔”產業鏈。角尾鄉生蠔年產量1.4萬噸,約占全湛江生蠔產量的1/30。今年,新型生態養殖方式更是落戶角尾,其中,廣東暢凱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請在角尾灣附近進行生蠔養殖,占地達404.664公頃,合約6060畝。生蠔養殖已儼然成為角尾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抓手,更是該鄉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科技特派員一行還就牡蠣出現季節性不肥美異常等情況與養殖人員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對于牡蠣養殖與種業育苗產業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
“我相信通過專家的指導,牡蠣種業育苗產業會越來越好。目前我養殖了23畝,后期我打算擴到50畝。”一養殖戶說。
栗志民教授在調研現場表示,角尾鄉具有牡蠣養殖優越條件,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要充分發揮海水養殖優勢,因地制宜擴大養殖規模,同時要繼續延伸牡蠣的產業鏈,拓展牡蠣的深加工,不斷豐富產品的種類與形式。近期他們將加強與牡蠣苗種公司的溝通協調,適時開展養殖培訓會議,為養殖戶提供科學技術支持。同時,將與該鄉干部緊密配合,完成此次牡蠣養殖情況摸查工作,為培育漁業產業發展,創造角尾牡蠣“土特產”,促進聯農帶農、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好基礎。
下一步,角尾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將充分發揮引才的作用,根據時節和需求,邀請養殖專家為牡蠣養殖提供土地檢測、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服務,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支持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南方Plus)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