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打造活力奔涌的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
□本報記者錢蘭通訊員陸杰
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近年來,海陵區聚焦青年和人才創新創業、成長成才、關心關切的各個環節,大力實施“五個一(一局、一賽、一會、一團、一鄉賢)”人才工程,加快打造活力奔涌、創新迸發、開放融合的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
率先試點改革,迸發體制機制創新活力
海陵區率先開展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綜合試點改革,實體化運行區人才辦,成立全市首家區委人才工作局,積極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兼容并包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
實體化運行區人才辦,具體為:搭建“1+1+3”總體框架,實現區人才辦有領導職數、有內設機構、有人員編制的實體化運行模式,下設區招才引智中心、區人才培養服務中心、區黨政青年人才中心3個內設機構,歸口區委組織部統一管理,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在區人才辦基礎上,組建實體化區委人才工作局,設區人才辦主任(局長)1名,專職副主任1名,配強配齊8名專職人員。堅持一體化統籌全區人才工作,區人社、科技、工信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兼任區人才辦副主任(副局長),在區委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統籌協調,有效推進區委關于人才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
堅持“科企聯姻”,全面升級科技人才服務
該區通過舉辦“科企聯姻”大會(一會),全面升級智力支持,全力打通市場主體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通道。
由14名院士、160余名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區域頂級人才智庫,聯合開展重大戰略研究項目合作、創新人才培養交流、科技戰略咨詢等智庫服務,以科技智庫引領區域創新發展。由知名高校專家組成7支省級產業專家服務隊,“全天候、全過程、全覆蓋”為全區企業提供365天專業服務,以“線上問診+線下巡診”協助解決重大技術人才需求152項,助力罡陽轉向、春蘭清能等行業領軍企業解決“卡脖子”難題6項,促進28個院校合作項目簽約落戶。中山大學太陽能系統研究所泰州分院、江蘇大學新能源產業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人才服務工作站、江蘇省制冷學會院士協同創新中心落戶海陵,中國泰州光伏產業發展論壇、江蘇先進復合材料高層論壇紛紛在海陵舉辦。
出臺“揚帆海陵”六條,有效集聚青年人才
該區實施“揚帆海陵”青年人才集聚行動,著力提升“留泰率”“來泰率”和“回泰率”。
出臺“揚帆海陵”六條,實施定向招考“532”計劃,在海陵區黨政青年人才、村(社區)工作者、國有公司工作人員公開招聘計劃中,每年安排50%、30%、20%的崗位,定向招考駐泰高校全日制本科應屆優秀畢業生。成立“揚帆海陵”校企地聯盟,打造“揚帆海陵”學院,設立5個“名企班”,構建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精品招聘6場,通過“直播帶崗+現場選崗”的方式,幫助270名畢業生就業隆基樂葉、罡陽股份等40多家區內重點企業。
舉辦“贏在海陵”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吸引海內外85所高校的137個項目參賽,獲獎項目優先落戶園區創新載體,最高可獲得30萬元創業支持。實施“留泰暖心”行動,拿出專項資金,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標準獎勵50名品學兼優的駐泰學子。截至目前,100多名黨政青年人才“回流”海陵,近6000名高校畢業生選擇扎根海陵。
實施“雙招雙引”,落戶人才產業化項目
海陵區大力推進產才融合,在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開展定向招商招才,實現項目引才、項目納才,打造國家級人才集聚工程。
由科技鎮長團(一團)牽頭,赴數十家國內知名高校院所開展招才引智活動,達成政產學研合作及人才引進協議40余項。建立6地40人以上規模的“雙招雙引”團隊,以及由58名鄉賢(一鄉賢)組成的招商招才大使團隊,首屆招商招才大使年會集中簽約項目總金額達118億元。每年定期舉辦“科創海陵”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一賽),設立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賽道,給予最高500萬元項目資助。圍繞高層次人才引進,出臺“科創之光”硬核十條,設立每年5000萬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激發科技創新與產業人才雙頻共振新動能。
截至目前,該區已累計招引54名國家級人才前來創新創業,形成了立體化“雙招雙引”新格局。
(文章來源:泰州日報)
標簽: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