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方大集團一直以精于企業管理著稱,一段時期以來頻頻出手收購國企,像是一只“金手指”,帶動國企“老樹”開“新枝”。究竟是什么秘訣,讓混改得以“點石成金”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東北制藥、北方重工和中興商業這三家老牌國企,人們不難發現答案。
——突破“天花板”。早在2012年,為推進股權結構調整和資本運作,當時的控股股東東北制藥集團,向遼寧方大集團轉讓占總股本10%的公司非限售國有股份。但兩年之后,遼寧方大集團便在二級市場出售所持股份,套現離場。
在采訪中,沈陽市國資委干部告訴記者,混改要真混、真改,競爭類國有企業不設股權比例限制。
當沈陽市突破了股權比例限制的“天花板”,“二進宮”的遼寧方大集團終于能以控股股東身份,讓東北制藥充分發揮混合所有制優勢。尤其是混改后,企業對骨干員工實施股權激勵,讓員工與企業利益高度捆綁,雙方得以同向而行。
——打破“軟約束”。原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只是講在嘴上的口號,掛在墻上的原則,現在真正落實到了行動上。這一變化的背后,是混改帶來的制度剛性。
混改前,北方重工的各項規章制度不可謂不完備。但在過去的“軟約束”下,每次出現問題,各部門都有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到了領導那里往往不了了之”。其癥結在于主管部門對企業領導的考核,并不完全同企業效益掛鉤。
如今,北方重工高管考核主要圍繞企業利潤、銷售收入、訂貨、回款等經營指標制定。遼寧方大企業還會參考高管排名,進行人事調整。這樣的強激勵、硬約束,讓企業經營有活力,辦事不拖沓。
——激活“原動力”。技能是練出來的,潛力是逼出來的,辦法是想出來的。當不少企業將“員工論壇”“上級督辦”等做法搞得徒有形式、難以持續,遼寧方大集團卻摸索出一套好辦法,將“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抓牢抓實。
搞督辦,企業對執行過程進行檢查、引導,有效保障了上級意圖不打折扣地貫徹執行。設論壇,企業收集基層的聲音和反饋,可以對宏觀戰略進行糾偏和調整。
現代企業作為資產、管理者和勞動者高度融合的經濟組織,提升執行力,增強管控力不能光靠員工的崗位能力和敬業精神。同樣,激發“原動力”,釋放新活力不能光靠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混改企業做好“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的結合,既精細管控每一個環節的運轉,也最大限度調動每一個層級的力量,生產經營方能進入良性循環。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標簽: 遼寧方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