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周萃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起著關鍵作用,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發展任務和目標。近期,人民銀行主持召開部分金融機構座談會,會議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出要求,強調政策性開發性銀行要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相關項目的支持力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并帶動貸款投放。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曾經是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短板,過去十年,國家下大力氣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打造宜業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中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目前,我國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實現了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3%,農民安全飲水有保障,行政村通光纖、通4G的比例均超過98%。2018年,國家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 2021年底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全國4000多萬戶農村戶廁得到改造,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九成以上的自然村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了5萬多個不同類型的美麗宜居村莊。從易地扶貧搬遷到村村通公路,從農村喝上放心水到網絡進村入戶,廣大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已經實現根本性改善。
持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哪里?農業農村部以及相關涉農文件已經多次明確要求,下一步,將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著力推進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同時,打通倉儲、冷鏈、物流配送從鄉到村的最后一公里。另外還要健全長效管護運營機制,讓老百姓真正用得上、長期受益。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這既離不開政府投融資的引導撬動,更離不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的全面廣泛參與。今年以來,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加大對基礎設施投融資,如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并建立重點項目清單對接機制,支持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分別設立金融工具用于補充重大項目資本,等等。總體來說,支持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應圍繞下一階段農村基礎建設的重點,強化區域資金、資產、資源全要素整合,強化地方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實施企業多主體協同,支持適度超前開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撬動更多中長期信貸資金高效率、低成本流入農業農村。
路通網通產業才能興旺,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應積極支持水電路氣訊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但還有近一半的村內主干道沒有硬化,通自然村(組)路仍是短板,地方普遍反映農村通村道路單行路居多、等級還不高,農村基礎設施進村到戶任務艱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村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應創新符合監管要求的差異化信貸政策和投融資模式,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村交通運輸體系傾斜,推進“農村四好路”和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建設,強化通村公路與村內道路連接。
農產品流通損耗大是農業發展的一大“痛點,”開發性政策性金融下一階段應大力支持農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助力農產品出村打通“最先一公里”。有關報告顯示,我國果蔬和薯類產后損失率高達15%—25%,每年損失近2億噸,我國產地倉儲保鮮設施缺口約為2.3億噸庫容。2020年,農業農村部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中央財政投入50億元支持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金融信貸應與政府投資聯動,形成投資合力,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建設,探索在產地田間形成“生產+倉儲+保鮮+銷售”模式,提升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能力。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除了持續改善農村水電路氣房訊等傳統的基礎設施條件外,也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將數字產業擴展到農業領域,運用先進的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新基建”技術對農業的生產經營進行智能化管理,將顯著提升農產品品質,使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一樣,投融資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因素。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應積極發揮“融資先導”作用,推動智慧農業、農業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股權投資、發行承銷、融資租賃等多元化金融服務。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是鄉村振興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助力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需要精準把握農村基礎設施融資的需求和特點,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前提下探索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融資模式。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