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31億斤!國家統計局12月1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糧食實現逆勢奪豐收、高位再增產,圓滿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預期目標,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穩定全球糧食市場作出了積極貢獻。
又一個高質量的豐收年
(相關資料圖)
今年播種面積繼續增加,奠定了糧食豐收的基礎。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控,清理“非糧化”,復耕撂荒地,推行間套復種,千方百計挖掘面積的潛力。最終,夏糧面積增加了138萬畝,早稻面積增加了31萬畝,秋糧面積也增加較多。
真金白銀的措施讓種糧農民吃下了定心丸。中央財政3次向實際種糧農民合計發放400億元一次性補貼,比上年翻了一番。繼續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穩定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擴大耕地輪作休耕項目實施規模,用于支持穩定南方雙季稻、擴種東北大豆、開發冬閑田擴油菜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繼續提高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水平,并在大面積播種前公布,穩定農民種糧收入預期,釋放出強烈的重農抓糧信號。
產量增長的同時,種植結構更加優化,特別是大豆擴種取得實質性進展。按照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的要求,農業農村部指導各地立足資源條件、優化種植結構,同時啟動實施了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東北地區重點推廣輪作擴大豆,在西北、黃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游等地重點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今年大豆面積超過1.5億畝,為近60多年來大豆面積最高值。
玉米和大豆爭地矛盾突出,如何實現穩玉米、擴大豆?在山東省臨清市老趙莊鎮,鎮長劉殿鋒介紹,鎮里積極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通過示范戶現身說法、農技專家講解等方式,提高了農民進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積極性,大部分田塊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產、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標。今年鎮里還申請農業托管資金和深松服務資金,依靠農機合作社開展農業托管,全鎮農業托管2.3萬余畝,極大提高了耕作質量。
實現抗災奪豐收
“今年實現了非災區多增產、受災區少減產,災區損失非災區補。”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局部地區災情很重,夏糧遭遇上年罕見秋雨秋汛,三分之一小麥晚播、長勢差,通過促弱轉壯、“一噴三防”等措施,加上入春后天氣較好,夏糧最終增產28.9億斤。秋糧局部災情也較重,長江流域遭遇嚴重高溫干旱,通過水庫調水、地下打水、河湖抽水等措施增加抗旱水源,減輕災害損失。同時,占全國秋糧產量70%左右的北方主產區大部旱澇災害近10年最少、作物長勢近幾年最好,秋糧增產較多,有效彌補了災區損失。
近年來,糧食生產多次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特別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增多,災害異常性和不可預見性越來越大,給糧食生產帶來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專家認為,要始終立足抗災奪豐收,采取政策和技術措施,努力做到“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
國家政策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保險方面,今年首次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又啟動大豆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降低生產和市場風險。防災減災方面,加大農業生產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控資金投入,安排16億元實現小麥“一噴三防”在主產區全覆蓋,安排100億元資金支持南方中稻抗旱保豐收,力度之大多年少有。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龔良彬介紹,當地通過成立結對幫扶小組、完善獎補政策、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式助力全年糧食豐收。全區水稻已全部豐收到手。當地青科園農業產業示范基地負責人尹海軍說,依靠高標準農田,今年基地秋糧畝產實現1150斤。收完稻谷翻耕種油菜,利用水稻秸稈和油菜梗還田增加土壤肥力,來年還是好年景。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今年糧食生產再獲增產,但糧食供求形勢還是緊平衡,糧食生產依然不可松懈。今后應如何進一步端牢飯碗?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說,要以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為抓手,打造“三鏈協同”的糧食產業體系。聚焦目標區域,重點在糧食產業基礎好、流通運輸條件好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主產區加快糧食產業鏈延伸與集聚,強化糧食產業供應鏈和價值鏈,培育現代化糧食產業園區。強化利益反哺,既要強化產業發展對主產區的利益反哺,把糧食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主產區,還要把產業鏈主體留在主產區的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糧食產業增值收益,進而提升農戶種糧與地方抓糧的積極性。通過培育產業鏈促進糧食產品精深加工,通過培育價值鏈促進產品增值,通過培育供應鏈實現產供銷高效銜接。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建議,進一步健全土地流轉和設施用地政策。建立糧食類經營主體土地租金合理定價機制,維持土地流轉價格和期限的總體穩定,對種糧主體流轉土地租金變化情況進行重點監測,并適時出臺舉措。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建共享附屬用房。加大對種糧主體建設倉儲、晾曬場等設施用地支持力度,確保每年用于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用地指標優先支持種糧主體。
玉米育種專家、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名譽院長程相文說,今年各地攻單產、挖潛力,大范圍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在東北、西北等主產區集成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等高產技術模式,在黃淮海地區推廣玉米適當晚收技術模式,這些技術在今后將大力推廣。我國玉米單產提高的潛力較大,要在育種工作上增加技術力量,拓寬育種途徑和方法,選育高產優質綠色宜機收的新品種,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