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鄭雪北京報道
12月3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版權貿易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主辦的2022數字版權保護與發展論壇在京舉行。中國版權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于慈珂通過視頻向活動致辭。在他看來,數字版權不僅要討論保護問題,更要關注其運用和發展問題,而這一切都有賴于社會各界的協同創新。
【資料圖】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顯示,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增至45.5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6%,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2.9%提升至39.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2022年5月,《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出臺,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同時8項重要任務中,提及要“構建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強化文化數據要素市場交易監管。”
在于慈珂看來,優化現代版權治理體系,就是建設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和重要內容。“數字經濟領域,只要存在數字作品的創作、復制、傳播和使用,就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版權問題。那么加強數字作品的版權保護,促進數字作品的版權流通,推動數字版權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全面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數字文化戰略的應有之義”。
數字經濟發展的實踐當中,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的興起,版權保護也面臨著新課題、新挑戰、新機遇。在版權管理方面,中國施行版權保護的雙軌制,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并行。
于慈珂從行政管理和司法審判兩方面介紹了數字版權保護的相關措施。
行政管理層面,國家版權局已連續18年開展針對網絡侵權盜版的打擊專項行動“劍網行動”。“劍網2022”專項行動已于今年9月至11月開展,主要開展4個方面重點整治:開展針對文獻數據庫、短視頻和網絡文學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加強對網絡平臺版權監管;強化NFT數字藏品、“劇本殺”等網絡新業態版權監管;持續加強對院線電影、網絡直播、體育賽事、在線教育、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等。
司法審判層面,近些年來涉著作權的案件,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占知識產權案件比重都在持續增長。其中涉網著作權案件的數量占全部著作權案件的數量比重達到了70%左右。
對數字經濟的發展來說,加強版權保護是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從另一方面看,以數字版權為核心的資源產業,以網絡新媒體、數字音樂、數字閱讀、網絡視聽等行業,這本身的發展既為數字經濟,同時一方面是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柱,成為數字經濟和數字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我們討論數字版權的問題,不僅要討論數字版權的保護問題,這非常重要,也是數字經濟和數字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保障。
于慈珂強調,討論數字版權的問題,不僅要討論數字版權的保護問題,同時還要討論、研究數字版權的運用和發展問題。在他看來,數字版權的發展問題內涵非常豐富,包含了數字版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講,更多優質數字內容的創作,更高效率的數字版權作品的流通,更高水平的數字版權的治理,更好效益的數字版權的運用,更高品質的數字版權的服務,都應該包含在數字版權發展內涵當中,它的含義非常豐富。數字版權的保護與發展意義重大,任重道遠,有賴于社會各界協同創新。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