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集中簽約,標志著中央企業新能源專業化整合從單個協調向整體推動轉變,新能源管理從分散式向精益化轉變,新能源運營從單兵突進向共享共贏轉變,新能源發展從規模擴張向專業化、集約化轉變
1月6日,中央企業新能源智慧運維服務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在京舉行,13家中央企業圍繞新能源運維系統搭建、智能監測、集控運行等關鍵環節,與中國華能完成了22個合作項目的集中簽約。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簽約是央企新能源領域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簽約之一,也是2023年央企首場大規模集中簽約。
記者從簽約現場了解到,與中國華能簽約的央企分別為中國海油、中鋁集團、通用技術集團、中國建筑、中國中車集團、中交集團、中國船舶、東方電氣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國建材、南光集團、中國電氣裝備、中國鐵塔。
(資料圖片)
“今天,我們推進新能源智慧運維專業化服務合作,就是要通過強化資源的協同共享和智慧服務促進相關中央企業的合作共贏,探索專業化運營的新路徑、新模式。”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在簽約現場表示。
13家央企與中國華能簽約
在多家實力雄厚的能源央企中,為何中國華能能夠脫穎而出,成功“拿下”上述央企的新能源智慧運維服務合作項目?
記者從中國華能了解到,集團旗下的華能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是國內接入新能源場站裝機規模最大、點數最多的數據平臺系統,在能源央企中處于領先水平。
截至2022年10月,華能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已接入區域集控40家,接入場站484個,接入總點數超過2000萬點,實現了華能系統內新能源場站100%接入、省級新能源區域集控中心100%覆蓋。更為重要的是,該運維平臺的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軟件等核心基礎軟件均為國產可控或自主開發。
中國華能董事長溫樞剛介紹,與該平臺投運前相比,中國華能的風電、光伏可利用率顯著提高,長停風機臺數大幅下降,利用小時保持行業領先,新能源集中智慧運維水平持續提升。
事實上,本次與中國華能簽約的13家央企,各自都具有新能源智慧運維的基礎和資源,而通過本次集中簽約,上述央企和中國華能將圍繞新能源平臺建設、運營服務等領域展開一系列合作,對更大范圍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企業效率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促進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簽約,主要通過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在線服務、管理提升等多種途徑開展智慧運維服務合作,標志著中央企業新能源專業化整合從單個協調向整體推動轉變,新能源管理從分散式向精益化轉變,新能源運營從單兵突進向共享共贏轉變,新能源發展從規模擴張向專業化、集約化轉變。”翁杰明說。
“中國華能將和兄弟央企一道,全面推動協議條款的落實落地,主動回應各單位服務需求,定期反饋運行情況,及時評估和改進服務成效,推動平臺的生產運營智能化、業務服務標準化、用戶響應敏捷化、場景應用豐富化、產業體系生態化,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新能源智慧運維的標桿典范,以高質量的數字化賦能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溫樞剛表示。
央企新能源產業發展開啟新模式
截至2022年底,我國新能源裝機規模已達7.6億千瓦、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中央企業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但部分中央企業的新能源項目仍然存在“小、散、弱”等問題。基于此,國資委也將組織開展中央企業新能源產業對標評估,幫助企業找準短板和弱項,進一步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率效益。
“有關中央企業也要綜合考慮項目所在區域、投資收益和資產質量,有序開展新能源投資運營,在新能源數智轉型、專業運作、協同發展等方面加強合作,促進中央企業新能源布局結構整體優化,切實形成合力,有效避免‘一哄而上’、過度競爭。”翁杰明補充道。
對于央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模式,翁杰明指出,未來新能源業務將逐步向新能源主業企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對于專業運作水平高、集約化管理能力強、經營效益好的項目可以獨立運行;對于偏離主業、運營成本較高、缺乏管理能力的項目應通過共享服務、委托代管、重組整合等方式開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專業化運營與合作,加快打造產業融合、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本次新能源運維服務項目的集中簽約,就是央企新能源產業發展新模式的典范。本次合作,旨在充分發揮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在系統建設、智能監測、集控運行、維護檢修等專業化服務功能,將分散的新能源項目實施集約化管理,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數字化管理為生產運營賦能,加快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體系,不斷增強大數據、快響應、低成本的新能源管理能力,促進項目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推動中央企業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 能源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