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言人來了”走進兩江新區,重慶銀保監局、重慶市經濟信息委“發言人”,就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相關政策,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
聚焦三個關鍵詞服務專精特新生態鏈
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新增中小企業15.3萬戶、累計達107萬戶,其中新增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79家、累計2484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7家、累計255家,其中國家重點“小巨人”58家。
【資料圖】
山外山成功上市科創板實現“零突破”,泓禧科技、望變電氣、瑜欣電子、紫建電子、康普化學5家“專精特新”企業成功上市,另有西山科技、智翔金泰、威馬農機、溯聯塑膠美利信科技、國際復合材料等6家企業過會待發。一批優質企業排隊在審并進行了輔導備案。目前,全市已有19家“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上市。
“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勢頭良好。”重慶市經濟信息委融資服務處處長王逸飛介紹,下一步,市經濟信息委將聚焦 “產業”“金融”“服務” 三個關鍵詞,緊緊圍繞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分級分類找準融資需求,對接協調金融產品供給,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和上市培育工作,助力“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正加緊完善《重慶市工業企業上市培育工作方案》,深挖細選跟蹤培育優質企業,積極協調落實上市難題,加快推動企業上市。”
注重金融科技手段創新線上特色產品服務
重慶銀保監局普惠處處長陸玉介紹,在全市統籌安排下,重慶銀保監局日前出臺了重慶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的13條舉措,其中有不少干貨和硬貨。
如資源上更加向“專精特新”企業傾斜;服務上讓企業在不同的生長周期獲得定制化的金融服務;觀念上更加關注企業的成長性、專業性;以及工具上的創新等。
陸玉稱將更加注重使用金融科技手段,用數字化技術服務數字化發展。“我們與市經濟信息委緊密協作,加快建設數字金融服務平臺,比如”渝惠融“跟”渝企金服“,我們將通過平臺持續響應銀行保險機構增強金融服務的數據需求,不斷創新線上特色產品服務。”
重慶市銀保監局二級巡視員燕翱分享了出臺“13條舉措”的目標。
從銀行端看,是要讓“專精特新”企業實現有貸戶數和信貸規模比一般的貸款增量要高,也就是要讓“專精特新”企業好于市場一般增速。
從保險端看,要實現“專精特新”企業,讓保險覆蓋面和保障程度逐年都有提高,下一步還會指導有關保險機構來為“專精特新”企業設計專有的一些個性化產品。
從總體的目標看,要進一步梳理“專精特新”的“白名單”,讓國家的“小巨人”企業和重慶的“專精特新”企業都能夠實現銀行保險服務的全覆蓋。
“發言人”答疑企業可通過多種方式融資
現場,許多企業就抵押物、銀企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向“發言人”提問。
對此,重慶銀保監局兩江分局副局長曾宇露表示,“專精特新”企業可通過擔保機構擔保、投行和銀行的投貸聯動及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用貸款等多種方式來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
在這方面,兩江新區有很多銀行機構做了比較好的探索。例如,工商銀行兩江分行推出了針對小微“專精特新”企業的純線上信用貸款產品,系統可以根據企業的納稅情況或者其在銀行的結算情況,自動測算出貸款額度,企業最高可貸款300萬元。如果還引入一些政策性的擔保機構來進行擔保,貸款額度最高可以達到500萬元。
“專精特新”企業大多為中小微民營企業,它們的財務數據、經營情況不夠透明,使得銀企信息不對稱,是企業融資難的一大痛點。
如何破解這個問題?曾宇露稱,重慶銀保監局專門針對這個融資痛點,聯合市發展改革委開發了新一代“渝惠融”平臺。該平臺是把金融產品展示、在線融資對接、信用信息背景以及精準客戶挖掘融為一體,幫助和支持銀行開發出更多有針對性、更加適合企業經營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推進數據信息共享,推動整合兩江新區更多部門的數據,在重慶銀保監局的指導下建立兩江‘專精特新’企業信息庫,為銀行真實完整掌握企業經營發展情況提供便利,同時也為企業申請貸款提供更多方便。”
上游新聞記者侯佳
(文章來源:上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