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2月2日電(記者李唐寧)國家郵政局公布的2022年郵政快遞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最高日處理能力超過7億件,年人均快件量接近80件。但也要承認,隨著業務量與業務收入增速下降,快遞行業已經開始進入緩慢增長的行業成熟期,對快遞企業而言,加強末端環節正成為決定存量競爭時代生存狀況的關鍵。
快遞價格降幅進入收窄通道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105.8億件,同比增長2.1%,快遞業務收入完成10566.7億元,同比增長2.3%。一批樞紐型郵件快件分撥中心投入運營,建成各類分撥中心近3000余個。全行業擁有各類營業網點43萬處,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快遞網點實現鄉鎮全覆蓋。“快遞進村”穩步推進,已累計建成990個縣級寄遞公共配送中心、27.8萬個村級快遞服務站點,全國95%的建制村實現快遞服務覆蓋。此外,“客貨郵”融合發展,累計開通交郵聯運郵路1888條。
【資料圖】
這組數字顯示我國快遞行業在技術進步和行業規模上取得較快發展。但與此同時,也要承認,中國快遞行業無論業務量還是業務收入的增速在2022年都出現了明顯下滑,開始進入緩慢增長的行業成熟期。
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委會成立課題組調研認為,電商快遞目前占據國內快遞業務70%-80%的市場份額,基于2015-2022年月度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網上商品零售增長與快遞業務量增長高度同步,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0.66,t值8.01)。由此可以認為,2022年快遞行業增速下滑,主要由電商增速急劇下降所引起。
“我國網上零售業務已經越過了拐點,進入了交易成本加速上升的階段。”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委會秘書長歐陽俊表示,此前電商對實體店的成本優勢主要得益于電商物流的成本下降,但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這一優勢開始明顯縮小,“任何行業都可能面對規模不經濟問題,快遞行業技術和模式創新給電商帶來的成本優勢和便利體驗開始消退。”
電商物流成本和效率變化也反映在快遞單價變化中。公開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快遞價格一直保持著下降態勢,至2022年11月份累計降幅已高達74.2%,不過,2022年快遞價格降幅重新縮小到5.4%,其中異地快遞價格降幅只有4%,而跨境快遞價格則上漲了2%。
“在成本壓力之下,快遞價格已經不再具有大幅下降的空間。”歐陽俊認為,“即使再度爆發價格大戰,那也只是業內惡行競爭的表現,不可能長期保持。”
快遞公共服務站即將轉向存量競爭
而在降低快遞成本的過程中,末端環節仍然是“最后的難點”。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1月份,異地快遞價格平均每單5.4元,僅比同城快遞價格高0.1元,過去13年異地同城快遞價格之比由2.5:1累計下降至1.02:1。
可以看出,存量競爭將成為未來行業競爭的主旋律,快遞末端生態的改善則成為決定快遞企業發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這一方面,智能快件柜/箱的拓展顯然不甚樂觀,無論保有量還是箱遞率都呈下降趨勢。國家郵政局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智能快件箱/柜保有量為35.3萬組,較2019年減少了13.0%。
相比之下,公共服務站保持住了發展勢頭。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根據市場公開信息以及課題組調查的情況測算,截至2022年11月份,全國累計建有各類快遞公務服務站28萬個,較上年新增約12萬個,增長幅度超過70%;每萬人擁有公共服務站2個,過去五年約增長7倍。
在此背景下,快遞企業圍繞末端站點跑馬圈地,展開了新一輪激烈競爭。
根據與快遞企業的關系來劃分,當前公共服務站大致可分為第三方代理站(以下簡稱“第三方站”)和快遞企業自建自營站點(以下簡稱“自營站”)兩類。其中,“第三方站”向所有快遞企業提供代理派件和攬件服務,菜鳥系末端站點是其典型代表;“自建站”通常只接受和派送建站企業的快件,不向其他快遞企業提供服務,典型代表是京東物流的末端站點。其他品牌的末端站點,如順豐的易收發、中通的兔喜、韻達的韻達超市、圓通的媽媽驛站、申通的喵站,雖然對其他快遞品牌開放,但實際運營中基本都作為封閉性“自營站”。
目前,每個公共服務站平均每天處理快件800件左右。如果按照未來快件通過服務站投遞的比例達到80%的比例來計算,大約需要32萬個公共服務站。這也意味著,末端服務站可布局的空間已接近飽和,很快將轉向存量競爭。
未來快遞行業“得末端者得天下”,歐陽俊認為,由于快遞公司之間存在競合關系,部分傳統快遞企業追求建立自己品牌末端,未來幾年末端環節的競爭將非常激烈,不排除出現大洗牌的可能。建議政策層加緊出臺快遞公共服務站行業標準,引導行業競爭走向良性化。對企業來說,融合發展將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第三方站”對所有快遞企業開放,具有資源整合方面的優勢,參與“共享共配”有助于贏得圍繞末端站點展開的競爭。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標簽: 快遞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