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企業是實現我國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建立健全完整、清晰、準確的行業碳足跡核算體系,是助力石化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
(相關資料圖)
為推動石化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寧波鎮海煉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莫鼎革帶來了《關于加快推進國內石化行業碳足跡核算的建議》。
石化產品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在國民經濟發展、工業品與消費品生產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石化行業原油種類繁多、生產加工路線復雜、加工流程變化較多,產品碳足跡的核算存在較多技術問題。
莫鼎革指出,從行業整體來看,目前國內石化產品碳足跡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政策層面缺少統一行業標準、國家標準,行業層面缺少本土化石化行業碳足跡數據庫,技術層面數據精確性較差。此外,企業和消費者對碳標簽的認知不足,相關認證機構對低碳產品的認證仍有待加強,碳標簽在全社會的普及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據莫鼎革介紹,中國石化石科院近年來通過對全國4億噸原油在不同煉廠實際加工流程的碳足跡研究,發現相同產品僅在原油加工環節的碳足跡就相差2-3倍。“以基礎化工原材料芳烴為例,生產環節碳足跡低值為0.2tCO/t芳烴左右,而高值可達0.5tCO/t芳烴以上。如果附加上下游產業鏈(如原油開采、聚酯生產、工業品生產、消費品生產等)的碳足跡差距,相同產品的碳足跡差距將會更大。”
此外,記者了解到,歐美國家為了獲得碳定價方面的主導權,正在大力推出碳關稅,2022年12月13日,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經過第四次三方協商,就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法規的最終文本達成臨時協議,將于2026年開始全面起征,覆蓋范圍包括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以及氫能等行業。盡管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尚未完成最終立法程序,但其基本內容和主要框架規定已經形成。我國是歐盟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CBAM實施對中歐貿易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在當前國內和歐洲碳價相差十多倍的情況下,一旦碳關稅正式實施,我國相關高碳產品將面臨嚴峻挑戰。
從這一角度看,加強石化產品碳足跡管理成為關乎石化行業“雙碳”目標實現的迫切任務。
針對行業現狀,莫鼎革認為,我國目前尚未建立系統的行業碳足跡數據庫,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大宗工業品、消費品碳足跡的核算,并建議,基于現有的石油化工產品碳足跡核算和評價技術標準、方法學研究,結合石油化工行業主數據、業務流程等標準化成果,快速形成石化行業的碳足跡行業數據庫,并形成標準,推廣認證,逐步形成主要產品碳標簽,實現產品碳足跡對標管理、動態管理。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拉開帷幕,發電行業作為首個高耗能行業被納入市場。莫鼎革表示,按照規劃,在“十四五”期間,石化也將納入該市場。對于石油化工行業來說,參與碳市場,是機遇也是挑戰。
對此,莫鼎革進一步解釋了“動態碳足跡數據庫”的重要性。“配額分配問題將是其中的關鍵,與‘鞭打快牛’歷史法相比,基準線法大大提高公平程度,可以實現對減排控排企業的鼓勵與支持,能更好促進行業的低碳發展。然而基準線法對相關數據要求很高,只有采用動態的碳足跡數據庫,才能準確測算行業基準,并確保配額公平分配。”
此外,碳足跡核算和評價涉及石化產品全過程,數據分布廣泛,各個環節數據算法各異,計算復雜,對結果及時性以及計算性能提出了高要求。
莫鼎革建議,可以基于目前原油勘探開發、能源消耗、輔助生產、產品銷售等多個環節已有的數字化基礎,通過市場激勵和政策引導,發揮云計算和大數據優勢,加強各產業鏈數字化協同管理,進一步完善碳足跡核算和評價工作。
“比如可以探索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和碳標簽的應用結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方法和技術所具備的跨地域、跨企業、跨流程,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恰恰契合石油化工產品碳足跡貫穿上中下游企業的油氣開發、煉化生產、產品銷售的全過程數據收集、查詢和標識的需求,并最終通過標識生成碳標簽,形成對產品碳足跡的追溯。”莫鼎革表示。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