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杭州市余杭全區茶葉種植面積6萬多畝,全品類成品茶產量穩定在8000噸以上,品牌價值已經突破30億元。現有茶葉加工企業80多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6家。初步形成以徑山毛峰綠茶為龍頭,紅茶、蒸青茶、抹茶及各類衍生品共同發展的產品格局。經過多年發展,具備了從種植到加工堅實的產業基礎。而依托過往的積淀,我們會將茶葉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優秀名片”。4月17日,在北京老舍茶館舉辦的徑山茶推廣活動中,杭州市余杭區徑山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執行副主任、杭州余杭文化旅游投資集團副總經理施鴻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施鴻鑫告訴記者,目前,余杭區成立了高規格的徑山茶發展領導小組,安排億元級別的涉茶扶持資金,制定出臺《徑山茶五年行動計劃》,形成區茶辦、鎮街部門、國有公司、茶葉協會、茶企五方協同的嚴密體系,深入統籌推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融合”,從堅持規模化發展、走好品牌化路線到聚焦文化溯源、專注品質提升,再到加快數字化轉型、突出融合方向,做大做強做優徑山茶產業,開啟了徑山茶發展的新征程。
“在過往的產業發展過程中,茶葉行業的發展始終呈現著‘大而散’的特征,究其原因,在于考慮到投入和產出的比例,以地域命名的茶葉公用品牌讓茶葉企業在做品牌市場推廣時會有所顧慮。現在,余杭區希望通過政府牽頭的模式做好品牌推廣工作,更好地打造優質產品,整合資源,拓展新的渠道,發展壯大茶葉產業鏈條。”施鴻鑫說。
要實現茶葉產業鏈的提速發展,施鴻鑫認為,當務之急在于解決兩大短板:“標準化和品牌黏性。在過往的生產方式中,茶葉產品存在標準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制約了消費,龍頭企業和政府、協會應該共同努力,推廣標準化生產;而品牌認可度的偏低,市場推廣不夠也使得許多優秀產品不能很好地‘出圈’,這是未來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