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國內每天約有1萬人確診癌癥,平均每分鐘就有7人。環境變化、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加劇了人們罹患疾病的風險。
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廣慈醫院醫療總監湯薈冬表示,伴隨疾病檢驗手段的提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重大疾病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但新藥、新技術的成本投入越大,也意味著治療費用的增加。在臨床實踐中,醫生與患者家屬經常面臨“救”與“不救”的選擇。
(資料圖)
除了高昂的治療費用,無法精準觸達專家資源、權威醫院一號難求、大城市異地就診人生地不熟等痛點常常令患者及其家屬舉步維艱。
云南大理某高中教師王女士分享了其確診重疾后的真實經歷:“很幸運,我的求醫之路比較順利,但還有一些困難。檢查出來得病后,我很慌張,不知道去哪里治病,到處找人、打電話,找到醫生和醫院后,又面臨著找護工等一系列問題。”
王女士的經歷顯然不是個例。我國正致力于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商業保險是其中重要一層。據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介紹,商業保險正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商業健康險除了可以解決醫療費用支付問題,還可以滿足患者及其家屬在治療過程中的醫療服務以及患病期間彌補收入損失的需求。
“保險的意義是幫助消費者面臨困境時多一份選擇的勇氣,為美好生活添一道屏障。壽險聚焦人在生老病死階段產生的各類風險,提前規劃可以讓人生之路更加從容。”中國太保壽險董事長潘艷紅表示,“我們的初心是為人生每一個階段的風險提供優質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在每一份不確定中增加一份心安。”
總的來看,人生不同階段的風險特征及風險承受能力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需求變得越來越多元,保險也從單一的保障向綜合的解決方案進化。面對內外部環境的諸多變化,部分保險公司開始探索如何以消費者為中心,更好設計產品,提供優質服務。
中國太保壽險的答案是推進完善“產品+服務”體系。一方面,持續優化基礎服務,從“買保險”“有保險”“用保險”的消費者視角,細化設計服務旅程,并依托數字化工具,為消費者提供極簡、自動、智能的“芯”服務;另一方面,以產品為載體,進一步擴展和豐富保險產品的內涵和外延,協同保險主業,探索新增長點。
在具體落地措施上,據中國太保壽險市場總監劉余慶介紹,2023年,中國太保壽險打造了市場中臺,并由市場中臺來建立產品開發的“中央廚房”,整合以健康、財富、養老為支點的“服務工廠”,推出“全芯(心)全一(意)”新產服供給體系。近日,中國太保壽險與國藥控股聯合推出一站式重疾專案管理服務,成為新產服供應體系下的首個實踐成果。
新產服供給體系聚焦“全家庭”“全旅程”“芯融合”以及“一體化”四個方面。以家庭為單位,關注和滿足家庭成員不同階段的多元需求,設計保障消費者生命全旅程產品。在研發階段,納入消費者互動和消費者洞察,同步設計保險產品和服務產品,建立打造主力產品的底層能力與機制。在銷售和服務環節,為消費者提供的不僅是保險契約保障,還有產服解決方案設計和推薦以及長期服務承諾;同時,為消費者提供覆蓋健康保障、養老傳承和財富管理的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公司服務人員也搭建了服務平臺,提升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旅程服務能力,并建立評價監測機制,為消費者提供最優體驗。
國藥控股創新中心總經理趙敏表示,此次合作是基于國藥與醫療機構長期合作體系建立起來的,服務內容豐富完整,服務體貼度高。國藥、太保以及廣慈醫院在打通服務數據的背景下協同發展,進一步擴展和豐富保險產品的內涵和外延,為消費者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個性化的綜合服務。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