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茶城”轉為“中國數據街”,從茶批零市場轉為“新古典主義京城生活”的茶文化服務片區,北京西城馬連道商區即將迎來新的蛻變。
6月9日上午,在2023北京國際茶業展、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展、紹興茶文化節“兩展一節”開幕式上,中國城商聯“數字經濟創新分會”北京總部官宣落戶西城。這個服務于中國傳統商業數字經濟轉型發展的NGO非營利組織于今年5月26日經中國城商聯批準設立,此次分會北京總部的落地,正是聚焦馬連道茶文化片區的數字經濟轉型,以小切口助力西城區打造“馬連道·茶文化·數據街”的發展理念,在搭建虛擬數字資產運營平臺的同時,以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助推實體經濟的蓬勃發展。
就此,《華夏時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城商聯數字經濟創新分會會長鄧志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華夏時報》:您是怎么看待數字經濟的?
鄧志鴻:數字經濟是一個內涵比較寬泛的概念,凡是直接或間接利用數據來引導資源發揮作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形態都可以納入其范疇。在技術層面,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興技術。在應用層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但數字經濟不等于虛擬經濟,關于數字經濟的通俗說法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從技術角度而言,發展數字經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實現產業智能化。從經濟學角度而言是,是用數字化描述資源的方式,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貫穿起來。
《華夏時報》:什么是“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貫穿起來”?
鄧志鴻:在宏觀經濟學角度上,我們的經濟金融領域的所有工作就是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貫穿起來。簡單而言,過去是資產,現在是資本,未來是信用。比如抵押貸款,往往就是把過去的資產轉換成現在的資產。比如融資,就是把未來的信用,轉換成現在的資本。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第一波近40年的房地產經濟浪潮,本質上而言,就是通過房地產這個工具,在改革開放初期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把未來30年可能形成的財富通過房貸的方式置換到那時候使用。房地產經濟大幅拉動了以房地產產業鏈為核心的相關科技的蓬勃發展,甚至延伸到了交通、物流業的發展,極大改善了人民生活環境,提升了生活品質,創造了持續30年的大量用工崗位,塑造了中國“基建狂魔”的形象,迅速拉動了中國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飛機和船舶領域的基礎建設和科技創新能力。30年過去了,房地產經濟由于過度開發,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現狀,房價虛高,隨著第一代貸款買房人償清了貸款,地租經濟走向了尾聲。中國急需一種新的經濟模型繼續向未來置換財富,滿足社會進步和財富持續增長的需求,數字經濟應運而生。
《華夏時報》:數字經濟和元宇宙是什么關系?
鄧志鴻:元宇宙是數字經濟的一種現象,數字經濟是元宇宙發展的基石。類比到房地產經濟時代,商品房的發展基礎是房地產經濟模式的成立。沒有房地產經濟的拉動,商品房的存在是沒有基礎的。從元宇宙的描述方式而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數字孿生,一種是數字原生。數字孿生是以數字化的手段真實復刻現實場景,而數字原生是原創的,無中生有的虛擬空間。數字孿生技術可以把現實世界和孿生虛擬現實徹底對應起來,用數據可視化的方式把現實在虛擬空間里重現,目前廣泛使用在工業智能化,城市綜合治理,遠程醫療、教育等眾多領域;而數字原生技術是通過想象力創造的一個脫離現實世界的全新虛擬世界,現在廣泛應用于游戲動漫、藝術創作等領域。目前我們接觸數字原生領域的應用場景比較多,數字原生因為是創造的全新虛擬世界,是人類精神需求的增量部分。游戲世界里產生的虛擬道具,甚至虛擬貨幣目前也作為個人虛擬資產,受法律保護。因此人們談及數字經濟往往腦海里會對應上虛擬空間里的商業模式,談及數字資產也往往和虛擬資產,虛擬幣以及NFT關聯起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
《華夏時報》:那如何全面了解數字經濟呢?
鄧志鴻:數字孿生和數字原生是表述虛擬世界的不同方式,不存在優劣。但如果從以數字經濟發展迅速拉動實體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以數字孿生技術形成的虛擬現實,用虛擬現實形成的數字資產,更容易把線上數字資產和線下的生產、經營,形成虛實融合、以虛助實、以虛強實的發展局面。用數字孿生的虛擬現實中形成的數字資產,和現實的生產、經營收益對應起來,就能夠形成以數字資產投資的方式,讓所有的投資者獲取線下生產、經營收益,分享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這是數字經濟接替房地產經濟,成為中國未來幾十年社會財富繼續增長的有效方式。也是數字經濟有效改變傳統地租經濟時代遺留的種種問題,極大緩解社會矛盾,從根源上改善社會營商環境,重新定義線下物理空間的經營方式,重塑生產關系的有效方式。
《華夏時報》:您認為傳統地租經濟對社會持續發展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鄧志鴻:房租。為房東打工的現象,已經成為實體經濟發展過不去的坎了。近些年電商經濟異軍突起,以“除去不必要的環節鏈,把一切利益返還給消費者”的宗旨蓬勃發展。電商以拋開一級代理二級代理的方式,直接把消費者和銷售商配對,以無店鋪銷售的方式,把商品銷售的毛利率降至最低,很多商品的毛利率已經不到15%,加之三年疫情把最頑固的60、70后教會了躺在沙發上購買商品, 沒人再愿意開著車、付著停車費去商場購買商品。線下物理空間已經完全無法指望以商品銷售的方式滿足其對租金需求了。換句話說,如今商品的毛利率已經無法再供養地租經濟時代高昂的房價造成的高額的房租了。
《華夏時報》:那您認為線下實體經濟的未來是怎樣的?
鄧志鴻:從賣商品走向賣服務。把賣商品的事情轉移到線上,騰籠換鳥,把線下物理空間的經營業態轉化為賣服務,尤其是“到達式體驗”的服務業態。比如馬連道茶產業片區,如今還是傳統的賣茶形態占主流,上千個茶葉廠家和攤販依舊在使用線下物理空間賣商品,我們希望通過提供“公共型電商直播平臺和云倉服務”讓馬連道的茶商迅速分享直播經濟流量和一件代發的低成本營銷紅利,同時置換出物理空間,以茶文化為核心,引進各業態的優質運營服務商,形成馬連道茶文化體驗片區,讓馬連道成為西城區老百姓的“城市會客廳”。
《華夏時報》:能具體說說您對馬連道茶文化片區未來的展望嗎?
鄧志鴻:這個問題可能要從對北京京城文化生活的展望說起。我一直開玩笑說,北京是最不像京城的首都。是一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帶火了西安嗎?電視劇只是觸媒,大唐不夜城的商業布局是落地的土壤。我想用一句話來描述對北京現代生活的期待——“新古典主義的京城生活”。北京在元代就已經成為古都,唐詩宋詞元曲,元雜劇,曲藝是京津冀地區的傳統藝術方式,元明清三朝古都給了北京太多的文化資源,北方喝茶聽戲,南方喝茶聽評彈。京城生活也許不如海派文化來得精致和洋氣,但應該是飽含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并且底氣十足的,應該是充滿著人間煙火氣和人情味的。西城區像馬連道這樣極富文化底蘊的區域很多,大柵欄、琉璃廠、王府井、古運河等等,我對西城區實體經濟的發展充滿著信心,打造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消費場所,打造讓老北京和新北京都有文化共鳴的百姓會客廳,就是我對馬連道乃至北京京城生活的期望。文化創意如果只是讓商品和消費的附加值增高,增加老百姓的消費負擔,那就不是好的文化創意。我們應該以文娛商旅一體化發展的思路,讓老百姓用更低的消費,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會很好地促成這一切,當然目前也碰到一些瓶頸和障礙。
《華夏時報》:您指的瓶頸和障礙是什么?
鄧志鴻:數字資產領域目前還存在一些政策紅線尚未突破,這是為了遏制虛擬貨幣炒作和NFT在金融領域里的野蠻生長形成的,但也在客觀上障礙了數字資產權益交易的發展。再有就是長達30年的地租經濟發展,導致我們政府的行政思維和行政部門設置都是服務于地租經濟形態的,我很高興看到二十大和兩會后,黨和國家已經開始全面建設數字中國的國策基礎上,成立了國家數據局等相關行政智能單位,滿足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需求。創新發展的過程是戴著枷鎖舞蹈的過程。幾十年前昏暗的油燈下,幾個村干部的紅手印開拓了包產到戶的農村經濟發展局面。歷史總是需要正直而無畏的人,團結在一起推動的。關于線下實體經營空間的綜合治理,也需要在機制體制改革上創出一條新路。我們正在摸索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商業契約精神為保障的理事會治理形態,融合政府、國企、私企、小業主和經營戶的幾方需求進行綜合治理的模式。希望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在中國城商聯數字經濟創新分會的全力推動下,以馬連道茶文化片區為抓手,探索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道路。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