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2023海絲(南沙)論壇·海洋牧場發展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通過開發海洋資源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重要方向。
“廣東在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離不開政企院所和金融‘活水’的全力支持,廣東應充分利用、高效開發海洋資源,發力智能化、低碳化海洋裝備,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張永軍說。
(資料圖片)
瞄準“新藍海”,廣東應乘勢而上
南方財經:廣東在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張永軍:廣東在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中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廣東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8年全國第一,海洋牧場建設處全國前列,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廣東大陸海岸線很長,超過4000公里,在全國排名第一,海域面積排名全國第二。廣東氣候條件也適合發展海洋養殖,從生產角度看也具備有利條件。而且廣東水產品消費量位居全國前列,廣東粵菜亦聞名全國,所以從供給端、需求端來看,廣東在發展海洋漁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廣東有良好的水路運輸條件。廣東有廣州港、深圳港、湛江港等大型港口,珠江航道連接海運和內河航運,對廣東發展海洋經濟形成有力支撐。
此外,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發達,集聚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華南農大等一批研發型的高校院所,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相關技術和裝備支撐。從裝備和技術支撐條件來講,廣東發展海洋產業也是有優勢的。
南方財經:金融資本在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可以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張永軍:海洋漁業從業風險較高,易遭受臺風、傳染病等方面的影響。海洋牧場養殖主體多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也會需要流通資金的支持。因此,金融“活水”需要在投融貸、保險等方面給予養殖業主體一定支持,幫助他們增強運營能力、彌補災害等造成的損失,這些支持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南方財經:如何有效激勵或引導更多經營主體來參與到海洋牧場的建設?
張永軍:海洋牧場不僅面臨高風險,還需要長期深耕才能盈利。因此,政策可以為經營主體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支持。另外,我個人覺得有必要推出更多專門針對海洋經濟的金融產品,如定向性金融工具,支持海洋牧場等方面的發展,吸引更多的經營主體參與到產業發展中。
智能化、低碳化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南方財經:科研院所應該如何參與并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永軍:科研機構首先應提供研發支撐。位于湛江的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打造了中國海水養殖種業的“中國芯”。近年來,雖然我國育種技術已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欠缺。科研機構應與企業密切協作,根據市場需求和生態環境變化去改良培育品種,助力整個產業發展。
養殖業需要用到的網箱、飼料、病蟲害防治和水循環系統等一系列設備、材料都有一定技術含量,科研機構應提升設備研發水平,做好創新和推廣普及,更好地支持產業的發展。
南方財經:下一步我們國家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應如何發力?
張永軍:海洋經濟發展涉及到很多細分領域,我認為可以將技術和管理作為重點發力方向。
首先是智能化。我國上海洋山港、青島港、廣州港四期等多個集裝箱港口已經建成自動化碼頭,有比較成功的案例。隨著海運智能化水平提升,將對經濟更加順暢運行,尤其是促進出口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
其次是低碳化。過去的船舶主要是燒油的單一燃料的動力船。現在已有燒油和液化天然氣雙動力船,國際上已有船公司在嘗試使用生物甲烷作為燃料,國內也有船公司嘗試用氫能做動力。海洋牧場的裝備也應該朝低碳化方向發展。
總而言之,企業應利用當下全球產業鏈調整的機遇發展海洋工程,并順應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趨勢提升海洋裝備制造業。除了漁業資源,政府還可依托海洋高效開發能源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礦業,通過提升海洋經濟領域服務業,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