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預測,如果全球20%鹽堿地利用上耐鹽堿基因AT1/GS3相關研究成果,每年至少可增產2.5億噸糧食。
·水稻中發現了GS3基因的天然突變體,連基因編輯都不用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鹽堿地能種出來糧食?
“我老家是江蘇的,有甜高粱,我們當甜稈吃,五六歲就知道這個事。”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謝旗研究員說。
他當時一定沒想到,幾十年后,他會從高粱中發現一個價值萬金的基因。
起源于氣候干熱的非洲薩赫勒地區的高粱,在經過漫長的演化并適應當地環境后,為中國科學家“送來”了首個重要的耐鹽堿基因AT1/GS3。
10家科研單位聯合攻關多年,一天內連續發表兩篇重要研究論文,應用后,全球每年至少可增產2.5億噸糧食。中國科學家的上述重要研究成果,引發人們廣泛關注和討論。
3月24日,論文上線當天,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謝旗研究員向澎湃科技表示,他接到了很多采訪電話,微信已經回復不過來了。
謝旗研究員向澎湃科技表示,最新發表的耐鹽堿基因研究成果有兩大突破:一是理論突破,此前沒人知道它有調控作物耐鹽堿性狀的功能;其次是在應用上的突破,目前他們已經在大田實驗測試了包括高粱、水稻、玉米、谷子等主糧作物,均能顯著提升這些作物的耐鹽堿性、產量和生物量,“主糧都做到了,這樣的話,它將來應用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未來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耐鹽堿基因嗎?
謝旗表示,“這是一個開始。”
在農田里一天要喝四五升水
謝旗表示,“我們國家地很大,但水資源分布不均,鹽堿地也多。”農業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涉及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他回國任職時就關注了植物的抗逆性,但當時還都是用模式植物擬南芥來做研究,發了一些論文,還被評為“高被引”科學家之一,但就發現很多成果不能直接用上。“我發現的作物里面最耐鹽堿的就是高粱。”
2007年,他開始來布局研究高粱,“先從我們江蘇南通收當地的品種,后來覺得可能太小范圍了,就收集國內外的品種開始做研究”。謝旗說。
謝旗表示,“除了在實驗室做實驗,我們都還要下地。要去的鹽堿地,都是荒無人煙的地方,工作人員很辛苦。去高粱地采樣,都是在夏天,七八月份,室外三十七八度,整天在地里,喝水就要喝四五升水。”
好在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2023年3月24日上午,他們及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山東大學、寧夏大學、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揚州大學等10家科研單位協同攻關發現并完成驗證的耐鹽堿基因AT1/ GS3相關研究成果先后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和《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基于耐鹽堿等位基因AT1/GS3改良的水稻、玉米、高粱和谷子均有效提高了約20-30%的產量和生物量。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超過10億公頃的鹽漬化土壤因鹽堿程度過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
研究人員預測,如果全球20%鹽堿地利用上述基因相關研究成果,可每年為全球增產至少2.5億噸糧食。
價值萬金的發現:取得兩大突破,申請了三個國內專利和一個國際專利
謝旗研究員告訴澎湃科技, “以前沒有人知道它有這方面的功能,這在理論方面是一個大的突破。”
謝旗研究員解釋說, AT1蛋白,它在水稻里的同源基因編碼的蛋白是GS3,其實是一個明星蛋白,1970年就在人類基因中被發現,1990年就在植物中被發現,“但誰都不知道它跟作物的耐堿性狀相關,也不知道它調控什么信號通路。我們發現它通過下游的水通道蛋白把對細胞有害的ROS——也就是過氧化氫類的分子排出細胞,來保護細胞。”“水通道蛋白磷酸化以后,就可以把有害的ROS泵到體外去, 而AT1主要是抑制水通道蛋白的磷酸化,所以其實是AT1敲除后植物更耐鹽堿。”
鹽和堿還是兩回事。謝旗表示,不是有鹽就有堿。全球10億公頃的鹽堿地里面,60%是堿性的,但以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沒有任何一個基因能夠用在作物耐鹽堿改良上的。“通過我們的研究,已經在五大作物中都證實了AT1/GS3能夠提高作物的耐鹽堿性,產量就高了。”“有的地方,是從死到活。就是說,沒有改造(基因)的話,它(作物)就全部死掉。在這種高鹽堿的地方,改造了(基因)以后,它就能存活。”
另一個突破是在應用方面。“直接在作物中有這么好的應用的基因,這應該是第一個。”謝旗告訴澎湃科技,目前他們和其他科研機構合作,完成了高粱、水稻、小麥、玉米和谷子等作物的驗證。通過基因編輯,把AT1/GS3這個基因敲掉,作物就高耐鹽堿。這種遺傳改良,不用引入外源基因,相對來說,在應用方面、國家審批方面和監管方面,“比轉基因就容易。”“而且水稻中發現了GS3基因的天然突變體,連基因編輯都不用做了。”
在專利方面,謝旗表示,目前的專利是相關科研單位聯合申請的,其中包含三個中國專利,此外還申請了一個國際PCT專利,以便于把相關知識產權覆蓋全球。“當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我們成果能不能擴大應用范圍。”
一個基因改變鹽堿地農作物的啟示:基礎研究要做得非常好
謝旗表示,他認為耐鹽堿基因的研究至少帶來兩個啟示。首先,一定要把基礎研究做得非常好。基礎科研做好了,將來才能夠把應用做得更廣。
第二,他認為,要接地氣。 “農業的,不是坐到辦公室里就能完成。不光要去地里看,你要去不同的地里看。”“不是在實驗室做檢測實驗,要到當地去測試,最后才有用,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我們現在發的文章其實很多,但是用的很少。這一點也需要我們重視。”謝旗說。
在未來的研究計劃中,謝旗表示,首先把作物耐堿的信號通路搞得更清楚,基礎理論做好了以后,才能更好的用于生產實踐。其次,“我們能不能把耐鹽和堿都結合起來?像蘆葦這些野草,它耐鹽堿耐得比我們現在作物更高是吧?我們是不是能夠創造更強的耐鹽堿的作物,或者是耐旱節水的作物。這將是我們應用研究的一個方向。”謝旗說。
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耐鹽堿基因嗎?
謝旗表示,目前已經有些canidate(候選基因),正在繼續深入研究,“這是一個開始。”
第一作者張會麗:遇瓶頸時,導師曾親自下手做實驗
張會麗是上述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之一。她2018年入學,在謝旗研究員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正式投入到耐鹽堿基因相關課題研究,目前她已經博士畢業,開始博士后研究。
張會麗告訴澎湃科技, AT1編碼了G蛋白的γ亞基,蛋白不大,全長僅198個氨基酸。“它是一個負調控的因子,把它突變掉了之后,作物是更耐鹽堿的。”
張會麗介紹,謝老師是很早之前就瞄準了耐鹽堿課題,開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我來之前的材料積累非常重要,我們課題組有來自不同地方的高粱種質資源。”“我們首先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了AT1這個基因,然后做了基因功能驗證,發現AT1確實是一個負調控耐堿的基因。通過其他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我們找到了它的互作蛋白——水通道蛋白。”通過基因編輯,AT1基因被突變后,水通道蛋白的磷酸化抑制被解除,在發生磷酸化后,就把細胞內的過氧化氫泵出去了,細胞就存活下來,作物的產量就可能提高。
張會麗表示,5年時間,“(研究進展)已經算快的了。”“其他耐鹽堿基因,后續也可能會有。”
張會麗表示,研究過程中,難忘的事太多了。她說,“有很多時候實驗進行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導師都會親力親為。碰到瓶頸期,實在沒有辦法進行下去,都是謝老師親自上陣。”“對于我來說,我的運氣非常好,碰見一位好導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