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點
事件:2022 年3 月23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
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首發,明確氫能在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戰略地位。
規劃提出充分發揮氫能作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載體作用及大規模、長周期儲能優勢,將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發展現狀:我國年制氫產量約3300 萬噸,其中達到工業標準的約1200 萬噸。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0 家,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2)三期目標:①到2025 年: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 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 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 100-200 萬噸/年。②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③到2035 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3)四維部署:①構建支撐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體系,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水平,建設專業人才隊伍;②推進制氫、儲運、加氫等氫能基礎設施建設;③推進交通、儲能、發電、工業等領域多元化示范應用;④完善氫能發展政策和制度保障。
制氫:因地制宜發展工業副產氫,長期主攻可再生能源制氫。因地制宜選擇制氫技術路線,1)在焦化、氯堿、丙烷脫氫等行業集聚地區,優先利用工業副產氫,鼓勵就近消納,降低工業副產氫供給成本。2)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逐步擴大示范規模,探索季節性儲能和電網調峰。3)推進固體氧化物電解池制氫、光解水制氫、海水制氫、核能高溫制氫等技術研發。短期來看,工業副產氫已具備產業基礎,綜合考慮制氫成本和碳減排,最具經濟性。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制氫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可再生能源電力價格低于0.15 元/千瓦時,可再生能源制氫具備經濟性。
儲運&加注:提高氣態儲運效率加速降本,堅持需求導向有序布局加氫站,支持油氣站改擴建&站內一體化加氫模式。1)儲運環節,提高高壓氣態儲運效率,加快降低儲運成本,有效提升高壓氣態儲運商業化水平。推動低溫液氫儲運產業化應用,探索固態、深冷高壓、有機液體等儲運方式應用。開展摻氫天然氣管道、純氫管道等試點示范。2)加注環節,堅持需求導向,統籌布局建設加氫站,有序推進加氫網絡體系建設,支持現有加油加氣站改擴建加氫站,探索站內一體化加氫新模式。
應用:重點推進氫燃料電池車應用,2025 年保有量目標5 萬輛。《規劃》
要求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示范應用,拓展在儲能、分布式發電、工業等領域的應用。交通領域重點推進氫燃料電池中重型車輛應用,有序拓展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客、貨汽車市場應用空間,逐步建立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與鋰電池純電動汽車的互補發展模式。探索燃料電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領域應用。截至2021 年燃料電池車底保有量達0.89 萬輛,2025年保有量目標約5 萬輛。京津冀、上海、廣東和河北示范城市群到2025年氫燃料車推廣目標合計不低于2.8 萬輛。
投資建議:首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發布,對制氫-儲運-加注-應用指明發展目標和著力方向,重點鼓勵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攻關和規模化應用,加速全產業鏈發展。建議關注:制氫【九豐能源】、【金宏氣體】;加注設備【冰輪環境】、【厚普股份】;氫燃料電池及整車【億華通】、【泛亞微透】、【騰龍股份】、【美錦能源】、【宇通客車】。
風險提示:政策推廣不及預期,財政支出低于預期,行業競爭加劇
(文章來源:東吳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