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險企2021年年報披露過半,從已發布的年報數據來看,上市公司壽險業務仍在艱難轉型。
中國人壽、太保壽險、太平人壽等實現了保費同比增長,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940.11億元,同比下降3.98%。同時,受疫情和保險需求釋放趨緩等因素的影響,壽險代理人數量下降、壽險新單增長難、新業務價值下降成為普遍問題。
數據顯示,除了太平人壽個險代理人正增長,國壽、平安、太保、人保個險銷售人力降福均超過25%,減少總量超百萬人。新業務價值方面,太平人壽在銀保渠道拉動下,實現新業務價值微增0.7%,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人保壽險等新業務價值均下滑明顯。
壽險新業務價值普降
從年報數據來看,上市險企壽險業務保費收入多實現了增長。
2021,中國人壽年實現總保費收入6183.27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09.21億元,同比增長1.3%。
太保壽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116.85億元,同比下降0.1%,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2096.10億元,同比增長0.6%;實現營運利潤282.65億元,同比增長9.2%,凈利潤189.05億元,同比增長1.4%。
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940.11億元,同比下降3.98%,凈利潤603.03億元,同比下降37.23%。
中國人保方面,人保壽險和健康險原保費收入總計1326.63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1284.42億元增長3.29%。其中,人保壽險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0.7%,人保健康同比增長11%。人保壽險凈利潤為41.45億元,同比減少8.4%;人保健康實現凈利潤2.60億元,同比增長622.2%。
受疫情和保險需求釋放趨緩等因素的影響,新單增長難,新業務價值下降成為普遍問題。
2021年,中國人壽新單保費為1758.64億元,同比下降9.3%;一年新業務價值為447.80億元,同比下降23.3%。對此,該公司在年報中坦言系“在高基數基礎上有所回調,回調幅度保持在合理區間,殊為不易。”
2021年,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首年保費1362.9億元,同比下降8.5%;新業務價值378.98億元,同比下降23.6%;若不考慮假設調整影響,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18.6%,主要受到儲蓄型產品占比上升導致新業務價值率下滑,以及轉型期間代理人數下滑的雙重影響。
太保壽險新業務價值為134.12億元,同比下降24.8%;新業務價值率為23.5%,同比下降15.4個百分點。
中國人保方面,人保壽險一年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40.6%,人保健康一年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8.8%。
在壽險行業整體低迷之際,太平人壽2021年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0%,新單期繳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3.5%,其中個險新單期繳保費同比增長21.6%,新業務價值實現正增長。
從利潤表現看,除了新單保費、新業務價值等因素影響,由于長期利率下行、保險合同假設變化等導致的會計估計變更也是影響壽險業務凈利表現的重要原因。
中國人壽因為折現率假設變更增加合同準備金307.01億元,部分險種發病率假設變更增加保險合同準備金58.97億元,部分險種退保及其他假設變更增加保險合同準備金16.77億元,上述合計減少稅前利潤382.75億元。
又如,受到750日國債移動收益率曲線下移影響,太平人壽的人壽保險業務經營溢利由2020年的148.03億港元下降22.5%至114.75億港元。
個險板塊增長乏力,代理人減少逾百萬
個險是壽險最重要渠道,因此個險板塊表現直接影響上市險企壽險業務表現。
從保費收入來看,2021年,中國人壽個險板塊總保費為5094.89億元,同比下降0.3%;一年新業務價值為429.45億元,同比下降 25.5%。
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按規模保費來看,代理人渠道個人業務新業務4601.75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4922.33億元下降17.48%,在個人業務保費中的占比去2020年85.81%降至84.46%。
各上市公司人力的持續縮減也受到關注。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太保壽險、人保壽險個險銷售人力均降福較大。
截至2021年末,中國人壽總銷售人力降至約89萬人,較上年末的145.8萬人,減少約56.8萬人;個險銷售人力為82.0萬人,較2020年同期減少55.8萬人,降福為40.49%。其中,營銷隊伍規模為51.9萬人,較2020年同期減少32.2萬人,收展隊伍規模為30.1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23.6萬人。
中國平安個人壽險銷售代理人數量降至60.03萬,較上年末的102.38萬人減少約42.35萬人,降幅達到41.4%。太保壽險月均保險營銷員52.5萬人,同比減少22.4萬,下降29.9%。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人保壽險“大個險”營銷員為18.59萬人,較2020年同期的41.43萬人減少22.83萬人,降幅達55%。
中國人壽副總裁詹忠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隊伍在下滑過程中,績優人群比較穩定,基礎仍比較牢固。今年隊伍發展策略為“提質穩量”,會著力提升隊伍質態。
中國平安認為,雖然代理人數量下滑對業務帶來了一定影響,但是長期來看,該公司隊伍結構將逐漸優化,為未來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相較之下,2021年太平人壽代理人人力規模企穩。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太平人壽個險代理人人力規模38.5萬人,較2020年同比正增長1%。
太平人壽總經理程永紅在業績溝通會上表示,太平人壽在困難時期能夠實現壽險代理人正增長主要得益于“堅持讓隊伍活下來活得好”這一理念。
代理人數量下降已經是行業難題。據相關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代理制銷售人員590.7萬人,較上年末的842.8萬人相比,縮減252.1萬人。
目前代理人渠道仍是上市險企的主渠道,但銀保等多元渠道的重要性在顯現。
從中國人壽來看,2021年,銀保渠道總保費達493.26億元,同比增長19.6%;個險渠道保費收入同比下降0.3%,占比從2020年的84.36%降至82.39%。
從平安來看,雖然去年代理人渠道保費收入下降,但銀保渠道和電銷、互聯網及其他渠道均分別同比小幅增長。2021年,平安壽險銀保、電銷、互聯網及其他等創新渠道在平安壽險新業務價值中占比15.1%,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
相較而言,太平人壽的渠道策略更為分散,銀行渠道保費同比上升20.8%至449.43億港元。去年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3.6%(人民幣口徑同比+0.7%),主要由銀保業務結構改善帶來。其中,全年銀保新業務價值率同比增加4.7pt至9.3%,推動銀保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幅增長70.1%,而同期個險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5.9%。
看好壽險長期發展前景
疫情以來,傳統壽險行業面臨著內外部諸多挑戰,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復的影響,客戶需求變化,消費趨于謹慎,重疾險產品銷售難度提升。同時,伴隨著靈活就業興起以及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壽險行業過去粗放式的人力驅動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市場一致觀點是,轉型及變革刻不容緩。
近幾年,主流壽險公司一直在推進壽險改革,不少公司選擇調整人海模式,積極開展深度的渠道和產品改革,以實現平穩過渡和未來增長;也有公司在行業下行周期,增加投入,通過逆勢擴張來維持增長。
大型保險公司向來是行業轉型成果的風向標。從上市公司披露的今年前2月壽險業務業績來看,保險公司表現有所分化,轉型成效仍待時日。
例如,壽險保費規模一直穩居行業老大的中國人壽,今年1月保費同比下降5.34%,但2月降幅收窄,前2月保費收入下降幅度降至5.04%。壽險保費收入排名第二的平安人壽前2月實現保費收入1287.8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61%,跌幅較今年1月略有增加。
太保壽險原保費收入從1月的同比下降1.1%變為增長2.3%。
新華保險的保費增速由3.57%進一步增至5.2%。
中國人保旗下壽險和健康險業務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其中人保壽險前2月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33.84億元,同比增長26.45%;人保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41.04億元,同比增長7.64%,不過健康險公司長險首年保費仍下降8.5%,期交續期和短期險同比分別增長17.7%和26.8%,成為人保健康險保費收入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
此外,國華人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9.57億元,同比大增56.20%。據了解,國華人壽業績的大幅增長,與本身規模不大以及2021年同期業績基數較低有一定關系。2021年前2月,國華人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6.55億元,同比下降16.25%。
挑戰亦醞釀機遇。應對挑戰之際,保險公司對于壽險發展前景依然看好。
中國平安認為,長期來看,中國居民保障需求依然強勁,壽險行業面臨的上述挑戰并不會對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人口老齡化及居民財富水平的持續增長蘊育著巨大的醫療、養老保障需求,壽險市場遠未飽和。同時,惠民保及互聯網保險對傳統壽險行業發展也存在正向推動作用,激發了居民的保險意識,有助于公司對消費者更深層次的保障需求的挖掘。
中國人壽總裁蘇恒軒在發布會上表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需要一個過程,新舊動能的轉換也需要一段時間。他同時認為,高質量發展的拐點,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公司的經營行為上。比如,從公司的管理來講,如何由粗放型管理逐步轉化為集約型管理,如何進一步強化科技賦能,如何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適應需求開發對應產品,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與決策部署等等,都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