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簡介】那佐苗族鄉壩盆村位于西林縣西南面,下轄壩盆、拖盆、龍臘3個自然屯,共有296戶1346人。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該村堅持黨建引領,努力走一條極具地方特色的振興之路。在2020年度“鄉村振興·爭創五旗”活動中,壩盆村成為西林縣首個同時獲百色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面紅旗的行政村。
近日一大早,在壩盆村金盆黃牛養殖場,今年59歲的西林縣金盆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貞雄已經開始忙碌起來。取草料、拌勻、喂食……這些日常的小事背后,是支撐壩盆群眾走向富裕的“大產業”。
近年來,壩盆村緊緊圍繞“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發展思路,抓實“一頭牛”產業發展,答好“產業之問”,群眾的一張張笑臉將鄉村振興畫卷點綴得更加美麗。
(下轉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為破解村產業發展薄弱、集體經濟幾乎為零的難題,2016年5月,壩盆村村“兩委”積極協調統籌172萬元資金(其中上級發展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60萬元、貧困戶入股資金60萬元、合作社投入資金52萬元),成立了西林縣金盆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現在,養殖場的牛舍共有2700平方米,年存欄黃牛184頭,價值200萬元。
“肉牛養殖一般在3年左右就可以出欄,出欄后,會有來自云南省廣南縣、富寧縣以及本村周邊的老板進行訂單收購,一頭牛除去成本6000元,平均可以賺4000元左右,經濟效益非常可觀。”農貞雄興致勃勃地介紹道。
同時,壩盆村依托“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的發展運營模式,逐步建立了養殖場與老百姓緊密結合的利益聯結機制,變“輸血”為“造血”,助力群眾增收致富。農貞雄告訴筆者:“黃牛養殖場建立起來后,不僅吸引了52戶脫貧戶加入養殖,還帶動了周邊40多名群眾務工,他們中收入最高的一年可達3.6萬元。在黃牛養殖場長期務工的群眾,一年下來夫妻二人能掙7.2萬元。”
郭農鋒是壩盆村2017年脫貧戶,他在養殖場的工作就是打掃、鏟料、喂牛。就近務工,不僅能掙錢補貼家用,還能照顧家里老小。
“3000元一個月,收入可觀離家也近,我很滿意。”郭農鋒說。近年來,壩盆村圍繞“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的發展思路,通過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牽住黃牛養殖產業“牛鼻子”,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寬持續增收致富渠道,該村在2017年摘掉了“窮帽子”,群眾也慢慢過上了好日子。
在發展黃牛養殖的基礎上,壩盆村一方面堅持“以種草養牛”“把牛當豬養,把草當糧種”的種養新模式,減少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回收冷水稻、玉米秸稈飼養黃牛,以黃牛糞便還田,增加土壤種植肥力,實現了種草—喂牛—糞便—稻谷的綠色平衡,既有效保護了環境,又增加了群眾收入。2021年,壩盆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2.07萬元,戶均增收1200元。
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繪就小康生活美麗圖景。眼下,壩盆村正一步一個腳印,著力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改善鄉村基礎條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將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描繪得越來越美。
(文章來源:右江日報)
標簽: 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