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作為高品質和耐用性代名詞的日本家電,到占據全球半壁江山的日之丸半導體,再到曾號稱“液晶王國”、掌握全球一半以上份額的液晶面板等,日本制造曾一度創造輝煌歷史,成為日企在國際市場上的一張名片。
然而近年來,日本制造卻陷入停滯,頻出的“造假”事件,也給其“質量神話”蒙上了陰影。日本國內也出現了“日本制造走下神壇”“光環褪色”等主張日本制造業衰退的論調。
許多日本媒體和學者也對日本制造業衰退這一現實進行了分析。近期,索尼原CEO出井伸之發表了新書《人生的經營》,他指出:“日企輸給了中國”。
針對日本制造業為何無法戰勝中國,他認為,原因在于日本無法從制造神話中擺脫出來,日本企業無法很好地與IT技術融合。而且,日企還存在著“官僚依存癥”這一大問題。
日企被曾經的制造神話囚禁,跌入“創新陷阱”
“市場不斷收縮,但又不知道怎么做商品才能賣得好。”
“技術周期快得驚人,自己的技能卻不斷地老化。”
這是如今許多日本制造業企業的煩惱。市場收縮、無法應對全球化、技術老化,使日本制造業陷入停滯。
出井伸之認為,之所以如此,最大原因在于日本無法擺脫戰后復興的制造業神話,沉溺于技術進步帶來的輝煌。
他指出,傳統制造業時代是以企業為主導,由企業開發新技術、制作產品,再輸送到市場,通過大量生產和降低成本來獲利。“只要是新技術制造出來的產品,消費者就會覺得‘好厲害啊,好厲害啊’。”在那樣的年代,技術創新是制造業之本。
而如今的網絡時代卻剛好相反,是市場主導,企業需要傾聽用戶需求,通過利用現有技術來滿足用戶需求或是進行風險投資,費用定價也得由市場決定。Google、Facebook(現在的 Meta)、Apple等都是如此,產品可以免費,只需增加用戶數量,通過廣告等其它方式賺錢,不必開發新技術,商業模式完全被顛覆。
但日企仍然執拗于過去制造業對于技術的精益求精之中。日本制造向來講究精細,這種特性在制造業的上游——材料、關鍵零部件、制造裝備等需要長期投入、持續跟蹤、精益求精的領域,毫無疑問是優點。這也是日本長期以來引以為豪的“工匠精神”的體現。
但對于“工匠精神”的過度偏執,也導致物極必反,讓日本制造跌入“創新陷阱”。
日本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長湯之上隆,曾長期在日本制造業的生產第一線從事半導體研發工作,其所著的《失去的制造業:日本制造業的敗北》一書也曾提到,日本電子信息產品過度追求精益求精,企業在產品品質和技術深度上投入大量資源,導致日本家電、手機、計算機等產品制造成本高、周期長,甚至超過了市場客戶所需,到了曲高和寡的地步。而后崛起的中韓企業在規模、成本、效率上取得優勢,滿足了電子產品快速迭代、價格下移的需求,逐步超越日企。
“面對10年一輪的新技術浪潮時,對市場機會缺乏敏感性,因循守舊、錯失機會;面對技術趨勢轉變,日本企業制度過于僵化,根本不能適應技術變革的趨勢。”湯之上隆在書中寫道。
中國制造通過技術革新擁抱未來,
日本要接受現實
而在日本制造陷入低迷的同時,中國變身“世界工廠”,成為了制造業主角。
在《人生的經營》一書中,出井伸之介紹了如今在中國流行的商業模式——OMO(Online-Merge-Offline),即通過硬件與IT結合,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OMO并不是簡單地將IT技術導入業務,而是把線上業務與線下業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中國平安于2015年推出的互聯網健康管理產品“平安好醫生”為例,該公司通過線上平臺,以醫生資源為核心提供在線健康檢查、醫藥品和營養補助食品的網絡銷售,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議等服務。為了優化服務,平安好醫生較好地活用用戶提供的健康數據,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針對用戶個體的營銷方案。
與日本企業不同的是,中國企業“和用戶的接觸起始點就是從網絡開始。”而日本企業的數字化改革很多還停留在表面,比如將傳統印章升級為電子印章。
出井伸之指出,目前許多日企的數字化轉型停留在“防守”階段,屬于“防守型數字化”(守りのデジタル),即通過數字化來變革現有業務流程。但這種防守型數字化轉型,無法創造出新事物,必須轉變為“進攻型數字化”(攻めのデジタル),從最開始的想法進行轉變,這才是真正的數字化改革。“而當下的日本,連真正的數字化革命是什么都不知道”。
什么才是真正的數字化革命?
出井伸之以汽車行業為例,目前在汽車制造領域,電動汽車和自動化駕駛技術非常火熱。但倘若僅僅將汽車領域的創新變革停留在“因為用電駕駛安靜又安全”“把手離開方向盤也會跑”這樣的想法,就還是被舊制造業思想所禁錮,無法實現真正的數字化轉型。汽車領域真正的數字化轉型,應該把汽車從駕駛工具這一概念中解放出來,不再將其視作單純的移動工具。除了駕駛之外,還應當考慮汽車能夠為人們實現什么服務,考慮硬件和IT技術融合之后的商業模式。
如今日本制造業市場不斷縮小,中國企業卻憑借先進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實現崛起。出井伸之認為,日本應該“真誠地接受這個現實,并共同創造制造業的新格局”。
將企業管理權完全交給政府,日企失去“主權”
在擔任索尼CEO期間,出井伸之就發現日本企業存在“官僚依存癥”這一問題,且多年來未曾改變。
過去,人們往往將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歸功于通商產業省(經濟產業省的前身)的指導,夸大了政府系統的作用,因此日企在政府部門面前會選擇“低頭”,甚至一些企業把公司管理、經營全部拋給政府部門,幾乎等于放棄了“主權”。
“無論做什么新事情,都得仰仗官員的判斷,如果政府部門沒有明確的判斷指示,就無法作出任何新的挑戰,這樣的企業是有問題的。”出井伸之寫道,他認為,如果不改善企業的“官僚依存癥”就無法解決問題,但如今日本企業對于政府部門的依賴更甚。
出井伸之認為,區塊鏈技術或許是未來日本可以領先的一個領域。但由于日本企業過度依賴政府部門,需要后者花費大量時間制定規則,或許會耽誤這個領域的發展。“這就是一些日企逃到新加坡的原因。”出井伸之寫道。
(編譯自《PRESIDENT Online》《雅虎新聞》)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