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紅
【資料圖】
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各地創新平臺發展千帆競發。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平臺的引領下,佛山三龍灣、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等一批平臺為各地融入大灣區發展、推動地區轉型發展提供抓手。
佛山三龍灣,對外是佛山“承東啟西”,強化廣佛同城、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帶動珠西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發展的戰略落子;對內更是佛山從制造業城市向創新智造城市轉型的重大引擎。
誕生以來,三龍灣在規劃引領建設、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機制保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并成功引入了一批龍頭企業產業項目與季華實驗室這一省實驗室,其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立足省黨代會賦予的新使命,筆者認為,三龍灣在下階段的改革創新發展中,應在三方面重點發力。
首先要在發展思路上內聯外拓。三龍灣是佛山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宏觀層面布局建設的重大平臺,代表的是佛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擔當,其依托和整合運用資源應該立足灣區大視角發揮區域而非市域尺度價值,突出發展的“外生性”,推動三龍灣建設從舉全市之力到聚灣區之力轉變。
為此,一方面要做好“聯動”文章,要發揮現有的平臺節點效應,向上“聯通”爭取更多區域交通資源、產業資源與政策資源落地,同時要向下“聯動”整合匯聚周邊資源,予以統籌考慮鋪排建設。
其次要完善戰略定位的科學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大灣區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此背景下,三龍灣應進一步適應這一創新的“深層化”“綜合化”與“戰略化”轉變的新需要,研究完善自身戰略定位,發揮相對優質的區位條件及現有建設基礎,進一步提升戰略地位。
此外要突出改革創新的目標導向。三龍灣與周邊城市創新平臺最大的不同在于土地結構,從佛山的實際來看,推進三龍灣建設,應該突出“存量優化”通過深化“村改”等盤活土地等存量生產性要素資源,拓寬產業發展空間。
(作者系佛山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二所所長)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標簽: 粵港澳大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