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的天空下,不同濃度的鹽池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猶如大地上的超級調色板。7月初,山東省“走在前開新局”行進式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濱州市,這是記者在該市濱海鎮采訪時看到的情景。
漁鹽產業是濱海鎮的產業支柱,這里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漁鹽之鄉”。這里全年原鹽產量超100萬噸,95%以上的優一級品率,在魯、冀、豫很暢銷。
濱州地處山東北部,瀕臨渤海。擁有126.44公里的海岸線,800余種海洋生物;同時,這里已探明鹽鹵、油氣等29種礦產資源,是山東省第二大海鹽生產基地;此外,這里還產出聚氨酯、環氧丙烷等200余種化工產品,海水淡化、海工裝備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相關資料圖)
瞄準藍色經濟,濱州打造出不少高價值海洋產業鏈條。
“龍頭”帶動,濱州打造出多條高價值海洋產業鏈條
每年的6—7月份,是養殖人投放蝦苗的季節。在濱州市沾化區鹽田蝦生產基地,養蝦人付永超不得清閑。他樂見于鹽田蝦享受到“純天然”待遇:“我們的蝦全程不投喂飼料,基本全是天然餌料,這樣就保證了蝦的品質?!?/p>
鹽田鹽度一般是海水鹽度的3倍以上,但鹽田蝦卻倔強地活了下來,足見其旺盛生命力。這些存活下來的鹽田蝦,個個肌肉強韌,活力驚人,堪稱蝦中的“運動健將”。由此,鹽田蝦因生長緩慢、纖維更粗、蝦青素含量更高的特點備受市場歡迎。
在海洋各大細分產業中,濱州人對產業鏈并不陌生。從種苗放殖、系統化養殖、對蝦成品銷售,鹽田蝦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對蝦養殖是濱州的優勢產業。目前,該市對蝦養殖面積80萬畝,年產量穩定在12萬噸以上,穩居山東第一;與此同時,他們還成立了濱州生態鹽田蝦產業聯盟,成功打造出“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中國白對蝦種都”等公共品牌。
在濱州的海洋產業鏈條中,“龍頭”帶動的特征明顯。
作為該市養殖鹽田蝦的龍頭企業,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擁有養殖區總面積近30萬畝,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區22萬畝??萍际沁@家企業成長壯大的法寶。
近年來,他們的養殖模式由大水塘、粗放式全面轉向工廠化、智能化和標準化,把低端生產型產業聚集為高端加工型產業,由點及面地帶動著濱州鹽田蝦集群的發展。
養殖不能缺水,但現實情況是山東缺水,淡水資源短缺是其基本省情。
破解上述痛點,濱州人出手了。
新模式開路,探索出鄉村振興的“濱州路徑”
在濱州,人們將海水加工過濾進行淡化,生產工業用純水和濃鹽水,濃鹽水提溴后制鹽,把海水“吃干榨凈”。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崛起的背景下,濱州海水淡化、提溴實現了“一水多用”。
海水淡化涉及海洋科學、新材料、信息技術、化工等多個技術領域。濱州人鐘愛高科技,科技創新對該市海水淡化產業意義重大,并成就了這一產業。
海洋孕育生命。濱州依海而生,向海而興。
貝殼由海洋孕育,遍布在海岸線上。在濱州市無棣縣山東海瓷集團的車間里,貝殼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海洋貝瓷?!氨∪缂垺兹缬?、聲如磬”的海洋貝瓷,被認為是繼陶瓷、骨瓷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瓷種。
從粗碎球磨、篩分開始,貝殼要經過幾十道工序的粹煉,最終成為一件兼顧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瓷器。無論是具有實用性的茶杯、廚房用品、餐具,還是標注有“昌盛有余”“荷塘”“天香國色”藝名的工藝品,都成為“小貝殼大產業”的生動注腳。
貝殼之變,包含著眾多高科技,其中“鈣質瓷的釉中彩手繪生產工藝方法”甚至拿下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在濱州采訪,類似的案例可謂俯拾即是。
近年來,濱州立足實際,充分整合黨建、扶貧、產業等各項資源,成功探索出“上光下養”“漁光一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濱州路徑”。
所謂“上光下養”“漁光一體”產業模式,最多見于鹽田蝦養殖區。后者在上半部分發展光伏項目,光伏板采用25°傾角固定方式安裝,達到最佳發電和遮光效果,遮光后下半部分,蝦池水溫下降1—2攝氏度,蝦比普通鹽田蝦晚成熟3—5天,肉質更加緊實,蝦青素含量更高。
新模式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的歷練,包含著創新的智慧。
記者了解到,濱州充分發揮依河傍海優勢,加快陸海統籌、向海圖強,突出抓好做大做強海洋產業、實施科技興海戰略、推動海洋生態建設,尤其是在海洋新能源、海洋化工、海洋漁業等領域搭鏈條、擴就業、穩增長,將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海洋產業優勢,扎實推進海洋強市建設,全市海洋經濟和事業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