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的是,在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化水平及市場滲透率正在不斷提升。
(相關資料圖)
去年,我國L2級輔助駕駛乘用車新車的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了23.5%,今年上半年又進一步提升到了30%,蓬勃之勢盡顯。
但另一方面,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以及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還有較長的一段距離。
安全是應用的前提,風險無疑會帶來技術信任危機。在2022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的順義專場中,多位專家帶來了對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挑戰的思考與探討。
自動駕駛、輔助駕駛
已陸續走進消費者市場
在全球范圍內,智能網聯汽車是怎樣的發展狀態?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副總經理陳濤認為,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全球共性的重大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
2020年開始,美國、歐盟和日本陸續推出了大量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新安全、新監管,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
我國有關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也在加速推進。2021年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的產品準入相關征求意見,今年正在積極籌備智能網聯汽車準入試點相關工作。
今年以來,工信部發布了軟件在線升級相關的備案要求,同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也陸續發布了自動駕駛相關的安全監管要求。在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各個地方也陸續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相關的指導意見和政策文件,共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不論是從消費者和產品技術變化,都能看到智能網聯汽車在國內的推進步伐在加快。
陳濤他們做過相關調研,發現消費者尤其關注自動駕駛、輔助駕駛帶來的新安全功能以及安全相關的挑戰,從技術來講,消費者也在逐步關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功能安全各方面。
“我們總結了技術產品隨著智能化、網聯化的趨勢,發生了很重大的變化,首先就是產品研發的效率不斷提升,以前我們傳統汽車的研發周期在36個月,現在縮短到了18個月甚至12個月。”
從市場來講,截至今年6月份,L2級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超過了30%,這意味著自動駕駛、輔助駕駛已經陸續走進了真正的消費者市場里。
不主張一個車100%智能化、沒限制條件的運營
“輔助駕駛問題我們認為已經解決,現在要解決的是自動駕駛問題或者無人駕駛問題。”交通運輸部公路院汽運中心主任周煒表示。
據工信部透露,全國已建設17家國家級測試示范區、4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16個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試點城市,共有44個省和地級市發布了道路測試實施細則。這為自動駕駛車使用提供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但周煒認為,無人駕駛仍存有長尾效應問題。“比如說自動駕駛智能車輛的測試,測試時間在50天之內就能夠發現99.9%的問題,可是那0.1%的問題,你可能5000天未必能遇到、發現和解決。”
車輛的本質條件與使用條件是匹配的。周煒指出,無人車或自動駕駛車面臨的難點是,他本身的特征與使用條件的匹配性。
他提到了這里面涉及的五個因素:車輛本體的技術條件、使用條件、從業人員條件、企業管理條件以及行業監管條件。
他認為重點是使用條件,“一臺車造出來以后到底在什么條件下使用非常重要。使用條件就決定了如何用這臺車,把使用條件和車輛本體條件進行匹配,來解決不同智能化程度的車的應用問題。”
周煒提到,解決思路就是把風險高的內容向低風險轉化,最終以低風險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認為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微循環、干線公路運輸、半開放場地是優先發展的內容,我們不主張一個車100%的智能化、沒有限制條件的運營。”
周煒表示,通過試點總結凝練經驗以后,有助于交通運輸行業對智能車、無人駕駛車或者自動駕駛車輛的管理。
自動駕駛為何未大規模應用?
暫難保證在所在場景下絕對安全
“智能網聯汽車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技術綜合體,所以也更需要我們全行業更加高度地重視安全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決定性作用。”陳濤表示。
他總結了智能網聯汽車當前面臨的四個方面安全挑戰:安全監管的挑戰、供應鏈安全挑戰、產品安全條件以及基礎設施保障方面的挑戰。
在安全方面,陳濤認為政策仍有很大發揮空間。
“我們在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管理部門有很多,像圍繞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高精度地圖測繪、無人駕駛牌照、通信加密,各個部門都有很強的相關性,如何有效管理架構,這是下一步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他還提到了責任劃分,“尤其是到了高等級自動駕駛,事故的責任由駕駛責任轉移到了車輛,這方面如何認定?誰來認定?這對未來車輛保險也提出了非常嚴峻的挑戰。”陳濤認為,技術的發展始終會領先于標準指定,這也意味著,各個方面的挑戰更亟待新的政策推出。
他認為,目前輔助駕駛還存在三個方面的安全隱患和問題,第一方面是對于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宣傳不合理,造成了行業無序的競爭;第二是功能不規范,引發了大量的交通安全事故。第三是功能范圍不清晰,也導致了用戶在使用輔助駕駛功能時存在了不確定性,致使事故發生。
“我們也和企業做過交流,當前企業對于輔助駕駛的安全嚴肅性、重視程度是大大提升。行業其實也迫切需要對輔助駕駛進行事故的規范管理。”陳濤呼吁,希望這方面能適時出臺安全管理的規范準則和要求。
當前,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我們總是感覺“距離遙遠”,是因為目前還沒有大規模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自動駕駛技術本身安全的挑戰,也就是說我們很難保證自動駕駛在所有場景,或者絕大部分場景下它的絕對安全問題。”陳濤指出,未來自動駕駛如何通過有效的技術,包括一些標準來進行安全的評價,這是下一步在汽車的自動駕駛真正面臨應用時,必須要攻克的問題。
破解這些挑戰需要各方形成合力。但不僅僅是政府、企業及行業的合力,消費者及用戶同樣重要。
“尤其是這兩年隨著輔助駕駛的不斷普及,很多消費者在對于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邊界不太清晰,甚至有很多錯誤的認識和理解。”陳濤希望,企業在和用戶溝通時應該強化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功能和安全邊界,包括安全邊界背后的技術完善,做到讓消費者了解風險、認識風險和規避風險。
(文章來源:紅星資本局)
標簽: 無人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