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對浙江碳一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的投資,被認為是比亞迪開年后的第一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該公司主營業務為負極材料,成立于2021年12月22日,距獲得比亞迪投資不過1年多點時間。然而,公司成立長短相對次要,其團隊和創始人更為重要。
碳一新能源的創始人岳敏,則屬于國內負極材料細分領域的元老級人物,此前曾長期擔任行業龍頭貝特瑞的總經理,并兼任其總工程師。
這也是碳一公司能夠迅速獲得比亞迪及其他機構投資的原因。
細數其職業生涯,前十年在洛陽一家石墨加工企業工作,此后在貝特瑞任職高管近20年,直到2020年11月離職后獨立創業。
“岳敏是貝特瑞發展起來的靈魂人物之一,對于他創業后的動向我們也很關注。”某頭部負極企業人士表示。
實際上,在岳敏未從貝特瑞離職前,便已經先后成立了宣城研一新能源公司、深圳市研一新材料公司,其中研一新材料公司也已獲得深創投、紅杉等多家知名機構的投資。
經查,深圳研一新材料主營產品為負極材料粘結劑等產品,目前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對此另有負極行業人士介紹稱,“公司產品、技術較為突出,市場銷售和開發較弱,但是不要小看公司,很可能會成為種子選手。”
加上獲得比亞迪投資的碳一新能源公司,岳敏似乎已經逐步構建起了負極材料領域全產業鏈,而這家公司未來也將與貝特瑞構成競爭。
岳敏其人
如果從核心高管履歷來看,貝特瑞具備非常明顯的工程師導向。
除了貝特瑞董事長賀雪琴具備短暫擔任技術員的經歷外,公司現任副董事長黃友元、執行總經理任建國,均屬于工程師出身。
以黃友元為例,其為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聯合培養理學碩士,研究方向鋰離子電池新材料開發及應用,曾任貝特瑞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院長等職。
相比之下,岳敏到貝特瑞的時間更早一些,2002年10月便已經加盟公司。
同年,貝特瑞被中國寶安投資部經理賀雪琴相中,后由中國寶安出資控股了公司,賀雪琴則于2005年出貝特瑞董事長。
2002年,被視為貝特瑞發展歷史上的轉折點。
岳敏加盟后,便擔任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成功將鱗片狀天然石墨成功改性為球狀石墨并實現產業化,隨后幾年陸續推出高容量、高性價比的天然石墨復合負極材料 。
對此曾有媒體援引貝特瑞官網消息,旗下幾款天然石墨負極材料能量密度高,且適用于方形電池,核心人物岳敏提前布局上游優質石墨礦資源,而世界上近7成石墨礦資源分布在中國,因此貝特瑞在壓低天然石墨負極成本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貝特瑞官網上已再無岳敏的任何信息。而從一些細節上也可以看出,岳敏此前在貝特瑞的重要性。
來自知識產權機構六棱鏡的數據顯示,岳敏作為發明人的專利數量高達170項,涉及電池電極、二次電池和碳及化合物等領域,在貝特瑞內部僅次于任建國。
此外,有歷史數據以來,岳敏的持股數量就一直高于賀雪琴。
以2016年為例,彼時擔任總經理的岳敏持股數為1065.98萬股,而擔任董事長的賀雪琴則為240.76萬股。
也正是從2016年開始,貝特瑞迅速發展,公司營收規模由21億元迅速攀升至2018年的40億元以上,并始終保持在這一水平。
從2018年開始,岳敏則是改任貝特瑞董事、副董事長,公司總經理由任建國接任。
“到2020年,公司希望成為百億級企業,培育出多個龍頭產品,由行業引領者和標準制定者向行業游戲規則制定者轉型。”岳敏2018年接受采訪曾表示。
最終,百億級企業的目標于2021年完成,但是岳敏已經于2020年11月正式從公司離職。
反觀貝特瑞的發展歷史,其成長速度也與終端市場的需求高度關聯,2016年到2018年、2021年到2022年均是如此,公司的成功是市場、團隊、產品等多重因素共同造就的,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開而改變。
而岳敏更多扮演著貝特瑞特定發展歷史時期下,技術、“個人IP”突出的關鍵先生角色。
只是,岳敏離職后,似乎仍遺留了一些問題。
去年7月初,貝特瑞還曾通過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近期有不少投資者、客戶和合作伙伴通過不同方式反映公司前總經理岳敏在任職期間與供應商有不正當利益關系,離職后成立浙江碳一從事負極材料業務,與貝特瑞競爭。公司對此高度重視,已經聘請了專業律師對此進行專項調查、取證并啟動司法程序。”
不過,就在同一個月,賀雪琴因涉嫌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被證監會立案,以上事件再無后續消息。
新陣地“X一系”諸公司
岳敏的相關公司,幾乎都是以“X一”的格式命名。
公司披露的2020年年報顯示,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宣城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離任未滿12個月的董事岳敏控制的企業”。
進一步追查可以看出,岳敏在貝特瑞任職期間便已成立。
宣城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18日,彼時岳敏任貝特瑞總經理,后于2018年6月21日變更股東,岳敏持股80%。
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3日,而彼時岳敏則擔任貝特瑞副董事長。
截至目前,岳敏直接持有研一新材料35.4%股權,為第一大股東,同時該公司還云集了招銀國際、紅杉資本、深創投等多家投資機構。
相關資料顯示,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加速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換,推動新能源革命實現”為使命的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創新驅動型公司,屬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目前以開發鋰電池新型功能材料為核心業務,包括正負極粘結劑、PI新材料、補鋰添加劑、電解液及其添加劑、固態電池五大業務板塊,并布局未來十年可突破技術壁壘、實現產業化的新能源、新材料、環保材料領域。
這份“謀局十年”的公司介紹,也帶有一定岳敏的個人特征。
比如他2018年在回應貝特瑞“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問題時曾提及,“對未來需求的把握,即對5至10年后的新產品研發方向與產業布局的精準把握。”
近期,比亞迪投資的浙江碳一新能源公司定位則明顯不同。其本身是一家負極材料企業,產品覆蓋天然石墨負極、人造石墨負極、硅系負極、鋰金屬負極等全系負極業務,未來將直接與貝特瑞等其他負極企業構成競爭。
而就一些新的動態來看,碳一新能源的動作也十分迅速。
2022年3月,由該公司投資的年產50000噸鋰電池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項目,落戶安徽宣城。項目全面達產后實現年產值不低于15億元,年納稅不低于7000萬元。
2022年9月,碳一新能再次在安徽簽約,項目總投資50億元。其中,一期投資20億元,將按照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建成年產10萬噸人工石墨前驅體及人造石墨負極材料。
另據浙江當地媒體去年10月報道,碳一新能源總投資80億元的江山開發區項目即將進入試生產階段。
碳一新能源只是國內負極行業產能擴張的一個角落。在下游需求暴增的背景下,整個鋰電產業鏈都進入到了擴產強周期當中。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不完全統計,2021年負極材料行業擬投資金額超550億元,2022年擬投資金額超1600億元,同比增長超200%。
負極企業加碼“一體化”產能,使得單位投資額增加、自身資產變“重”的同時,資本卻呈現了加速涌入的趨勢。
“當資本問題不是問題了,負極行業之間的競爭將回歸本源,也就是技術和加工工藝的比拼。”前述頭部負極企業人士指出。
據他介紹,未來技術上能夠形成突破的,真正具備創新能力的只有頭部企業,第二梯隊企業只能跟著走。
相比之下,他也看好碳一新能源這類創始團隊具備深厚創業、技術背景的新公司,“能夠獲得車企扶持,未來在市場拓展等方面也會便利很多。”
而集結了大量投資機構后,后續必然面臨退出問題。不過,岳敏和他的“X一系”公司未來能否走到IPO那一步,仍是未知。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