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積極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繼續發揮期貨市場在服務鄉村振興、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商所3月7日發布通知,今年將繼續開展以“保險+期貨”為核心模式的“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下稱“農保計劃”)項目,并公布了第一期項目類型。
據悉,去年的農保計劃以重點服務國家農業戰略、兼顧地方區域發展為核心,共開展項目362 個,服務農戶15.7萬戶,覆蓋現貨197萬噸,62.6%的項目自籌比率為歷年最高。總體來看,全年項目達到預期目標,特別是在服務國家大豆擴種工程、提升生豬期貨市場認可度和助力重點地區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大商所根據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優化‘保險+期貨’”等要求,按照“靈活自主可控,激發市場動能”“多方聯動賦能,形成發展合力”等原則,對農保計劃進行了針對性優化升級。今年的農保計劃分為兩期,其中一期項目包含兩類,分別為飼料養殖專項項目和“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
具體來看,飼料養殖專項項目的保障標的為生豬、蛋雞、豬飼料,相應涉及的期貨品種為生豬、雞蛋、玉米和豆粕,采取的是成熟的“保險+期貨”價格保險模式,全國范圍內均可開展。此外,飼料養殖專項在項目時間上設置了較高的靈活度。其中,雞蛋和豬飼料項目的可選運行周期為1至6個整月,生豬項目的可選運行周期為2至6個整月,期貨公司可以結合市場價格走勢等因素,在年底前的每周提交立項申請,以隨時隨地滿足農戶投保需求,更加靈活、自主地開展項目。
“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采取的是“龍頭企業+銀行+保險+期貨”的模式。該模式是基于“保險+期貨”收入保險的全面升級,首次系統性引入龍頭企業和銀行參與,旨在進一步幫助種植戶解決融資難和售糧難的問題,進而更好服務大豆擴種。
據了解,該模式的核心邏輯在于依靠龍頭企業遠期收購訂單和收入保險,在備耕期提前確定預期收入,為銀行貸款提供標準。如此,投保主體不僅能夠在備耕期提前鎖定最低收益、確保大豆“賣得出去”,還能高效便捷地獲得信貸支持,為大豆擴種提供資金保障。
大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交易所將在結項后根據驗收情況確定支持對象及資金,并通過減收申請主體交易手續費的形式落實。飼料養殖專項中,交易所將對單個項目給予不超過保費總額50%的支持。對于在52個原掛牌督戰國家級貧困縣及貴州等地開展的項目還將進一步提高支持強度,最高支持上限可達70%。“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中,交易所對單個項目的支持總額不超過500萬元,包含收入保險的保費成本和龍頭企業提供二次點價機會所需的風險管理成本。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