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的持續健康發展,歸根結底要依靠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提供持續動能,建議深化‘產教研創’協同育人,促進教育與產業共生發展,主動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更高質量就業需求。”今年全國兩會, 全國人大代表、中手游副董事長冼漢迪從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建議。
冼漢迪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科教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勝勢,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建議大灣區充分調動區域內資源及優勢,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產業升級提供支撐,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加快高質量人才生態建設
(資料圖)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僅需要高端科研人才,也需要大量產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高技能的職業人才。”冼漢迪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名創業者,他在企業經營和日常調研中發現,技能型人才緊缺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在冼漢迪看來,粵港澳三地在職業教育上各有優勢,港澳地區教育獨具國際化特色及融合文化的特色,而內地學生則掌握較強的理論基礎。基于此,他建議,三地在職業教育方面加強合作,加快高質量人才生態建設,深化大灣區技能人才隊伍培育,解決企業人才輸送問題。
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求,冼漢迪認為,職業教育改革重心應從“教育”轉向“產教”,主動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適應更高質量的就業需求。對于社會認可度相對不高的專業,他建議及時進行優化;對于發展勢頭足、人才需求大的新興科技和數字文創產業,則要進行快速響應,促進學科結構升級。
他還建議,深化“產教研創”協同育人機制,港澳及內地職業教育學院、企業等通力合作,增強區域產業發展契合度,切實打通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企業需求—產業創新科研—創業孵化的壁壘,深化“產教”融合,加深“產教研創”共生發展,吸納港澳青年在粵創業,推動創新創業人才互動、科創資源共享,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基地,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
增加港澳人士投資創業的便利性
在香港出生、在深圳創業的冼漢迪,一直關注港澳人士在內地投資創業的便利性問題。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加速一體化,越來越多港澳人士經過簡單認證,就可以像內地居民一樣使用線上支付系統,享受網上購物的快捷便利。同時,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趨勢下,很多港澳人士在大灣區內創立了包括跨境電商、互聯網金融、數字娛樂等在內的創新型企業。
“目前,港澳人士和企業在內地投資、經營互聯網企業被視為外資身份,即使部分內地互聯網企業的港澳股東持股占比較少,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在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文化網絡許可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等相關資質申請時阻礙較多,導致企業正常開展業務受到較大影響。” 冼漢迪說。
對此,冼漢迪建議,充分發揮廣東自貿區的先行先試優勢,探索制度創新。“例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進行放寬投資限制的試點,允許在試點區域內成立經過資格審查的互聯網企業或投資機構,在申請與互聯網行業相關資質時,不用再受外資身份限制,從而吸引更多港澳人士落戶開展業務,積累經驗后還可向全國推廣。” 冼漢迪說。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 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