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地說,全國只有陜西能獨立完成一架飛機的研制。”初見閆鈞宣時,他作為中組部博士服務團成員在漢中市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稱“漢中航空經開區”)掛職管委會副主任已一年有余。
開發區“新兵”閆鈞宣,實則是一名航空業“老將”。從西北工業大學求學起接觸航空技術,到工作扎根航空工業,再到被中組部選派服務地方航空產業,閆鈞宣已與航空結緣23年。他一路見證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和巨變:產業人才從“青黃不接”到濟濟一堂;企業從“經營困難”到受到社會矚目;行業更是從“夕陽產業”成為朝陽行業,邁入新階段。
(資料圖片)
被譽為“現代工業之花”的航空產業,是集科技之大成者,代表著國家綜合國力水平,也是大國在高科技方面競爭的主戰場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強盛。我們用短短20年時間,完成了世界航空工業50年的路,實現了從二代機到四代機的跨越。”閆鈞宣說,過去20年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當前階段亟待“從有到優”。
對此,他認為主攻方向是: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突破“卡脖子”技術、加強軍民融合。前兩者是實現航空產品廣泛應用的必然要求,突破“卡脖子”則是航空大國邁向航空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推動航空全產業鏈國產化自主可控。
陜西在航空領域的人才、產業基礎優勢,無疑將為陜西打造航空產業高地帶來諸多便利。
航空人才方面,陜西是我國航空航天人才最密集的省份。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分別在航空系統技術、航空電子技術方面培養了大量高精尖人才。西安航空學院、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則為航空產業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能人才。
同時,陜西航空產業基礎雄厚,擁有兩個航空主機廠——西飛、陜飛,以及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航空工業強度所、航空工業計算所、航空工業自控所等一大批國家級重點航空科研單位。
“陜西的航空產業正在加速聚集。”談及當前陜西航空產業的發展階段,閆鈞宣說。在西安閻良區,圍繞西飛打造了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在漢中,圍繞陜飛成立了漢中航空經開區,并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業入駐園區,加速航空產業聚集。
航空產業的聚集發展,有助于形成規模化效益,推動產業降本增效,為航空產品廣泛應用奠定基礎。同時,產業聚集有助于通過服務業形成新的經濟業態,反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稍早前,西安、漢中兩市舉行協同發展座談會,強調共同推進“西漢蓉”航空產業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已有企業形成了“西安研發+漢中制造”新模式。
西安、漢中、成都三市作為我國重要的航空工業基地,其貢獻的航空產業產值占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如何在融合中讓“西漢蓉”航空產業帶煥發新活力?
在閆鈞宣看來,核心仍在于分工協作,把各自優勢發揮到最大。如西安人才資源富足、核心龍頭企業多;漢中擁有“三線建設”時期奠定的航空工業基礎,以及地處西安、成都中心節點的區位優勢,土地、人力成本優勢等;成都則有全國最大的主機廠,產業聚集效應強。
“融合了多種高新科技的航空產業有望迎來新的加速發展期。”展望未來,閆鈞宣直言,航空工業高精尖技術正加速溢出,推動更多領域科技進步,更好地服務制造強國戰略。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