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數字化浪潮正在快速改變整個世界的金融服務和金融基礎設施。為服務實體經濟,維護金融穩定,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如何建設亟待明確。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數字時代的金融基礎設施與金融服務”圓桌會上,來自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特別指出,在數字金融時代,金融活動的風險屬性沒有改變,因此金融監管也是金融基礎設施。監管科技一定要和金融科技齊頭并進。
“數字技術改變了金融服務的業態、場景和方式,但金融的本質沒有改變。”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在圓桌會上表示,在觀察數字金融時,必須看到金融跨時間、跨空間交換經濟價值的本質沒有改變,支付、信貸、投資等基本金融模式沒有改變,金融活動的風險、杠桿屬性也沒有改變,這些對監管提出了很高挑戰。
宣昌能指出,有效的金融監管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需要加快完善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監管體制。從廣義上看,金融基礎設施不光包括支付清算系統、登記托管系統、交易平臺,金融監管是上層建筑,所以金融監管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是保障數字金融穩健運行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監管缺失會加劇非理性的市場行為?!彼麖娬{,以加密貨幣為例,從目前來看,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并沒有解決信用貨幣存在的問題,而且加密貨幣交易通常是在自設的交易平臺進行,交易過程中涉及與法定貨幣的兌換、杠桿交易等,這些很大程度上掌控在交易平臺、發行方或者交易商手中,這本身又是一個非常中心化的規則,而且潛藏很多風險,這個過程中缺失監管,屢屢發生欺詐、濫用市場交易等行為。
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看來,在未來,我國一方面要建立數字金融、數字基礎設施,包括數字支付、數字貨幣以及算力。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何建立軟實力,讓人們可以完全了解技術和金融,以確保方向是正確的。
廖岷表示,在AI(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和金融齊頭并進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貨幣當局和央行要考慮技術和金融的融合。“我們相信技術肯定會改變金融行業,但不會改變金融本身?!彼硎?,監管科技一定要和金融科技齊頭并進,這樣才可能找到潛在風險,以便更好地推動金融數字化。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