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資料圖片)
7月5日上午,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主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諸多政產研重磅嘉賓與會。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會上透露,2016-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韓5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復合增速的1.6倍。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指出,中國的數字化轉型正向實體經濟中最強的制造業領域推進,但數據要素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不同層次的數字要素化面臨諸多挑戰。
北京金控集團董事長、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董事長范文仲表示,作為核心要素資源,目前數據雖然具有普遍的使用價值,但資產屬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從原始數字資源到數字資產,再到數字資本的不斷演進過程,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將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的資本來源,是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二級市場來看,在前幾天小幅上漲的情況下,7月5日東財數據要素指數(BK1135)高開低走。該指數在2023年4月19日推出,其間大落大起。
中國數字經濟近7年年均復合增長14.2%
7月5日上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在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主論壇上發布《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
據該白皮書披露,2022年,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5個世界主要國家的數字經濟總量為31萬億美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為58%,較2016年提升約1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規模同比增長7.6%,高于GDP增速5.4個百分點。產業數字化持續帶動5個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占數字經濟比重達到86.4%,較2016年提升2.1個百分點。
從國別來看,2016-2022年,美國、中國數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數字經濟規模分別增加6.5萬億美元、4.1萬億美元;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14.2%,是同期上述5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復合增速的1.6倍。德國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連續多年高于美中日韓4國,2022年達到92.1%。
具體來看,全球各國加快推動數字經濟重點領域發展,在數字技術與產業、產業數字化、數據要素等領域積極搶抓發展機遇。
在數字技術與產業領域,全球5G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3月,全球5G網絡人口覆蓋率為30.6%,同比提高5.5%。人工智能產業平穩發展,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收入達4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7.3%,2023年第一季度AIGC異軍突起,成為最熱門的投融資領域。
全球數字經濟獨角獸企業穩步發展,2022年,全球數字經濟獨角獸企業達1032家,較上年增加10家,產業數字化獨角獸企業較上年增加16家,整體進入深化應用階段。
在產業數字化領域,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進入規模化擴張和深度應用階段。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轉型的重要支撐,加速與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逐步推動形成平臺化、開放化、無線化、智能化的新型產業形態。
在數據要素領域,近年來,各國將行業數據空間作為數據流通的關鍵基礎設施,持續打造產業生態合力,主要經濟體加快數據空間建設探索。
數據要素化仍處初級階段
在7月5日上午的大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指出,中國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從消費和服務領域,向實體經濟里面最強的制造業領域推進,而制造業的轉型發展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點。
梅宏表示,數據技術體系、數字治理體系、數據要素市場構成了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大基石,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是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與形成。數據要素化分為三個層面:數據的資源化、數據的資產化以及數據的資本化。
不過,梅宏也指出,現在數據要素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如資產地位沒有確立、權屬確權沒有共識、流通交易缺乏規則、利益分配缺少機制、安全隱私難以保護,不同層次的數字要素化面臨諸多挑戰。在大數據治理上,需要構建數字化時代的新型數據基礎設施,也就是基于數字對象的數聯網。
針對數據資源的流轉分享,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趙澤良指出,要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的確權制度,界定各個數據資源的權屬關系;要加快制定數據資源的采集、利用、交流、共享規則;還要加快建設數據資源、數據跨境流動的規則,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數據依法合理自由的流動。
在7月5日下午召開的數據要素高峰論壇上,北京金控集團董事長、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董事長范文仲表示,作為核心要素資源,目前數據雖然具有普遍的使用價值,但資產屬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只有實現確權、流通和交易后,才會從社會資源轉變成可量化的數字資產,后續通過進一步金融創新,演變為生產性的數字資本,真正釋放其內在價值。
在范文仲看來,從原始數字資源到數字資產,再到數字資本的不斷演進過程,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也將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的資本來源,這才是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范文仲稱,通過登記確權、實現價值化的企業數據,可以轉變為企業資產,幫助做大做優企業資產規模,實現凈資產和融資空間的提升,以及資產負債率的下降。企業數據增值后,可以進一步推動企業收入和利潤的增加,實現現金流的改善,進而帶動地區稅源種類、稅收規模、GDP總值、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新引擎。
數據成網絡攻擊重要目標
在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看來,隨著數字化的深入,智慧場景不斷增加,人類已進入數智時代,數據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網絡攻擊的重要目標;人工智能是先進生產力,也是關系到社會生產、生活安全穩定的基礎設施。在這種大背景下,網絡安全面臨全新挑戰。
齊向東認為,從安全看數智,停服停工是挑戰。一方面,社會服務離不開數據,數據安全事故可能導致“社會停服”。另一方面,智能安全事故可能導致“生產停工”,數據事故會直接把“智能”變成“傻瓜”。
從數智看安全,“易攻難守”是常態。數智時代,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事件越來越常態化,勒索攻擊常態化、數據泄露常態化、私挖濫采常態化。
數據顯示,85%的公司都遭遇過至少一次勒索攻擊;到2031年,全球勒索軟件造成的損失預計將超過2650億美元,每2秒就會發生一起勒索軟件攻擊事件。
FBI和CSI等機構聯合做的一項安全調查顯示,超過85%的網絡安全威脅來自于內部。一方面,管理員、技術員、操作員這“三員”是打開數據大門的鑰匙,一旦成為內鬼就會導致數據安全防線不攻自破;另一方面,智能工具的廣泛使用,也加劇了數據被動泄露的風險,數據顯示,有2.3%的員工會將公司的機密數據“投喂”給ChatGPT,企業平均每周向ChatGPT泄露機密材料達到數百次。
因此齊向東指出,面對頻發的網絡安全事件和不斷加劇的網絡安全事件后果,以“零事故”標準進行網絡安全建設是大勢所趨。
結合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經驗,奇安信給“零事故”定了三條標準:業務不中斷、數據不出事、合規不踩線。具體要做到以下三條:
一是用縱深防御的內生安全體系,保業務不中斷,進行體系化的規劃、建設、運營,構建縱深防御的內生安全體系;二是用全鏈條數據安全保護系統,保數據不出事,實現數據安全“三能”:風險能看清、內鬼能管好、攻擊能防住;三是用人工智能的運營體系,做到既安全又合規不踩線。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