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棒已買好,貼紙也已就位,五月天演唱會,我只缺一張票了!”一位“五迷老師”(五月天粉絲)笑著說。6月底,五月天“好好好想見到你”演唱會剛落幕,眾多粉絲已經在期待接下來的場次了。
一秒售罄、一票難求、需求旺盛、市場活躍……今年上半年,演出市場火爆復蘇。
(資料圖)
7月6日,備受期待的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數據出爐。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下同)場次19.33萬場,與去年同比增長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億元,與去年同比增長673.49%;觀眾人數6223.66萬人次,與去年同比增長超10倍。
演唱會、音樂節拉動消費
今年一季度,大型演唱會和戶外音樂節集中開票,整個上半年熱度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506場,票房收入24.97億元,觀眾人數550.10萬人次。其中,二季度演出428場,環比增長448.72%,演出票房收入22.31億元,環比增長738.6%;觀眾人數482.33萬人次,環比增長611.71%。
跨城觀演成為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的主要消費趨勢。數據顯示,五月天、任賢齊、劉若英等知名歌手北京演唱會的觀眾中,跨城觀演比例均超40%;一季度開售的周杰倫呼和浩特演唱會跨城購票觀眾比例超70%,凸顯該類演出對文旅消費的拉動作用。
進入二季度以來,演唱會和音樂節已進入相對密集期,“五一”期間北京曾匯集三個大型音樂節,然而短時間高頻次的音樂節并非局限在演出熱門城市。五月底六月初,新疆接連出現三個音樂節,除草莓音樂節首度落地新疆外,還出現了第一個本土音樂節“疆菓”。
“演出帶來門票收入的同時,短時間內產生聚集效應,拉動旅游、交通、住宿、餐飲、游玩等一系列消費,推動與之相關的舞臺配套設備、演藝技術服務等就業機會增長。”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表示,大型演唱會和音樂節為代表的大型演出項目已成為地方拉動文旅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項目呈現超強吸金能力的同時,二季度音樂類Live House場地演出和巡演已出現關注度和票房下滑。據業內調研反饋,小型音樂現場演出由于交通食宿造成巡演成本大幅度提升,同時大型項目吸走部分Live House票房,樂迷消費力下降,市場運營難度增大。
新業態、新空間漲幅明顯
今年二季度,國內小劇場、新空間演出場次5.77萬場,環比增長89.51%;票房收入13.88億元,環比增長105.38%;觀眾人數403.40萬人次,環比增長95.59%。
演藝新業態、新空間在各地均有強勢發展。以上海、江蘇、天津等地為代表演藝集聚效應明顯,以上海為例,“五一”期間曾舉辦大世界演藝消費節,聯合入駐商家、駐場劇目等推出系列優惠活動,用演藝激發文化煙火氣。
演出形成的聚合效應凸顯,直接帶動區域客流增長。依托演藝消費,融合新場景,成都、濟南、天津、武漢等地也都出現能讓消費者一邊用餐、品酒、逛文化集市,一邊觀劇的沉浸式戲劇演出活動,深受年輕人追捧。
今年上半年多個演藝集聚區成為消費熱點,上海黃浦文旅發布“演藝產業領軍計劃”,演藝大世界區域內數十個小劇場、新空間為音樂、戲劇、舞蹈等提供新型演出場所;江蘇蘇州藝術中心蘇藝集聚區,4個劇場基礎上增加8個演藝新空間;天津和平區培育以民園廣場、先農大院、民園西里為核心的“酒吧+演藝”集聚區。
此外,方興未艾的集聚區正呈現溢出效應,6月上海演藝大世界在江蘇鹽城千年珠溪古鎮的“大世界·珠溪劇場”啟幕,依托大世界演藝資源交易平臺,聯合知名演藝品牌打造集演藝、賽事、文化活動等一體的多樣化演藝活動。
旅游演藝成重要引擎
2023年上半年,我國旅游演藝演出場次6.84萬場,演出票房收入70.55億元,觀眾人數3911.93萬人次。
截至今年五一,全國旅游演藝項目基本全部恢復營業,一些熱門地區的熱門項目多次加場且場場售罄,例如大型歷史實景舞劇《長恨歌》在“五一”期間為應對大量客流將演出場次增加至每天四場;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假期場次增加至每天6至8場,幾乎場場售罄。除老牌旅游演藝項目外,各地主題樂園也紛紛在假期期間增加演出內容。
隨著文旅融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旅游觀光和文化體驗兼具的目的地更受青睞,沉浸式文旅業態成為推動景區提升、鄉村振興、消費升級和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多地“夜游”類項目火爆“出圈”。
作為國內首創的唐詩主題夜游項目,2023年瘦西湖“二分明月憶揚州”大型沉浸式夜游上榜“江蘇熱門景區TOP10”。成都夜游錦江推出首部沉浸式劇游《望江猶記錦官城》,打造“錦江游船+漢服體驗+沉浸式劇場”游覽體驗,五一期間共接待游客12萬人次,市外游客占35.83%,省外游客占51.67%,拉動作用明顯。
劉克智認為,豐富的文化內容使傳統景區煥發新生機,優質的演藝項目成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
劇場演出場次恢復至2019同期水平
今年上半年,專業劇場演出場次已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票房收入恢復至2019年同期約八成。與一季度相比,戲曲、音樂會、舞蹈類演出的觀演人次出現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分別為40.88%、26.12%、12.13%。從專業劇場整體看,供給端升溫明顯,項目多、場次多,但需求端的恢復并未如預期般迅速。
自3月恢復對外項目審批,2023年3月至6月國外名團名家來華演出受到市場關注。眾多涉足國際經紀的資深演出機構,如保利劇院、上海文廣演藝、吳氏策劃、奧哲維、九維文化等上半年亦密集展開與海外合作機構的對接洽談,落實引進項目。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