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社會節能減碳發展概念的不斷深化,可再生能源中除風能、光能、水能資源外,地熱能的開發應用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地熱電站年平均運行時間達8000小時,是水電的2.93倍、風電的4.94倍、光伏的8.26倍。
為進一步了解國內目前地熱資源開發情況,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參與2023年“媒體走進中國地熱”采訪團,實地走訪了河北雄安、西安咸陽、云南大理等地區,了解到當前我國地熱能在供暖、制冷、溫泉等多場景均有應用。
(相關資料圖)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公司首席專家劉金俠向記者表示,“至2025年底,水熱型地熱能供暖面積增長至8.7億平方米,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增長至12.1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量突破100兆瓦。”
不過,隨著調研的持續深入,記者也了解到,雖然我國地熱資源豐富,但從發電端來看,裝機量數據表現為世界占比0.33%,資源開發度尚待提升。“由于沒有明確的上網電價等扶持政策支持,我國地熱能發電的規模化尚待提升,發展的前提是需要盡快在商業模式、熱儲、扶持等層面進一步探索。”南京天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鄧壯向記者表示。
“地熱”走進千家萬戶
同風、光、潮汐等可再生能源一樣,地熱資源廣泛的分布于全球,而由于地熱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近年來地熱能發展迅速。
數據顯示,中國的地熱資源普遍以直接利用為主,2020年我國地熱直接利用量占據世界范圍直接利用總量的37.6%,地熱直接利用年利用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應用方式主要以地源熱泵、地熱供暖、溫泉洗浴為主。以地熱供暖應用為例,較為活躍的市場為北方冬季取暖,京津冀開發利用規模最大,例如目前雄安地區已成功建設為地熱供暖“無煙城”。
“之前一到冬天就會有霧霾天氣,現在改用地熱之后空氣好了很多,冬天屋里也不冷,很舒適。”河北雄安一地熱供暖小區居民崔文秀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地熱供暖不僅對環境污染小,費用也降低不少。據崔文秀介紹,目前該小區采暖季收費為19元/平米,價格低于此前燒煤供暖費用。
劉金俠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采取地熱供暖的地區與當地其他形式供暖的收費標準是一樣的,沒有特殊性。“我們常說,地熱供暖就是生產的是面包,但賣出去是粗糧窩頭的價格。雄安目前19元/平米的價格好幾年沒漲了,而周邊燒煤的都到22元/平米的價格了。”劉金俠表示。
記者獲悉,該小區地熱供暖為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星公司”)項目,新星公司是中國石化集團以“地熱+”為主營業務的新能源公司。除雄安外,新星公司也在陜西、河南等地區不斷推進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
截至目前,新星公司累計建成地熱供暖能力近8500萬平方米,年可減排二氧化碳420萬噸。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中國石化、安泰科技、華光環保、天加能源等公司布局地熱相關產業。
地熱能應用場景多樣
《華夏時報》記者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地熱供暖簡單可以理解為從地下“取熱不取水”,通過水源熱泵、板式換熱器等形式“取熱”后,將水通過“U型”管道再回灌至地下,往復進行。
而因不同深度地下水熱量不同,除了供熱、制冷用途以外,溫泉洗浴也為地熱能的主要應用方式之一,地熱能開發溫泉,可追溯到唐華清池,從目前溫泉的應用形勢來看,我國云南大理、洱源等地區較為普及。
穿梭在云南多個天然溫泉之間,泉水清澈透明,表面浮起層層熱氣,溫泉附近彌漫開來均是硫磺氣味。《華夏時報》記者實地調研云南地區時了解到,例如大理,由于區域構造運動與巖漿活動劇烈,目前已發現地熱溫泉露頭103處,民間施工的地熱井有30多口,主要分碳酸泉和硫磺泉兩大類。并且在云南多地,由于分布中高溫地熱資源潛力,這里也是以發電為主的中高溫地熱能梯級開發利用重點區域。
需要注意的是,地區地熱資源如何開發利用,決定因素主要與其地下水溫度有關。例如云南大理彌渡縣,45攝氏度以下的地熱能開發溫泉、洗浴等康養產業;45到60攝氏度供暖使用;60到90攝氏度左右,供暖利用后的能量能用于溫室養殖等。而90攝氏度以上的地熱能則可用作清潔發電,溫度越高,發電效益越高,經濟性越好。
數據顯示,中國中低溫水熱型地熱資源年可采資源量折合18.65億噸標準煤;高溫水熱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四川西部和臺灣省,其發電潛力為8460兆瓦,其中西南地區高溫地熱資源發電潛力為7120兆瓦,占全國高溫地熱資源發電潛力的84%。
而在“雙碳”背景下,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地熱能也越來越“熱”。2022年6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積極推進地熱能規模化開發”成為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地熱”一詞在規劃中出現50余次。
地熱發電裝機規模尚待提升
但在調研過程中,記者留意到雖然當下中國地熱能開發出多種應用場景,但從發電的應用來說仍待提升。
公開資料顯示,在世界上地熱能開發應用比較好的國家,地熱能常被作為基荷電力能源。而數據顯示,至2022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中,光伏達256GW、風電365GW、水電414GW,地熱發電僅0.05GW,遠低于2013年國家能源局在“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到2015年地熱發電裝機將達100MW的目標”。
“政策、補貼都是影響地熱發電規模化的因素。”港中大(深圳)城市與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院長張大偉向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的地熱發電可以用起步階段形容,已經是沒有補貼的狀態,發電綜合電價沒有補貼,但是著名的地熱發電羊八井、羊易電站電價分別是9毛和2毛5,差距十分大。“對比中國風電企業起步時,最高電價是1塊9,上網電價問題不解決,中國地熱發電產業很難成大規模發展。”張大偉向記者說道。
地熱行業一位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經過測算,在大部分地區實施0.65元/KWH的綜合電價會對地熱發電起到較好的扶持作用,在中國地熱發電產業發展到500MW時,可視情況調整扶持力度。
地熱行業另一位人士也向記者表示,目前地熱發電確實受到政策面比較大影響,目前的扶持是地熱發電上網電價的補貼,但這部分補貼并不給到設備廠商或其他參與廠商,補貼主要是用在勘測打井,因為勘測打地熱井太像開盲盒了。
《華夏時報》記者也獲悉,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在配套電價政策的支持下,裝機容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相關產業鏈技術水平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作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地熱能發電,縱觀地熱能豐富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上網電價等扶持政策下,美國、印尼、土耳其、肯尼亞、日本和中國臺灣等發展迅速,而我國的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已由1970末第8位下降到了第18位,與全球差距已明顯拉大。
不過,近期記者也留意到,2023年9月在北京即將舉辦的世界地熱大會(WGC)第七屆會議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界對地熱產業的關注。例如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也出臺19條舉措支持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在其發布的《關于支持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措施》中,明確從優化資源配置和審批服務、強化要素保障和降本增效、加大財稅支持和金融服務建等方面,支持地熱能開發利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接下來9月份會議的召開將會有更多主體關注到中國地熱資源,有望推動地熱發電相關扶持的落地,也將助力地熱能在中國的進一步開發和應用。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