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教授周平紅課題組和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志斌課題組,通過全外顯子測序發現中國漢族人群賁門失弛緩癥發病相關突變,為免疫遺傳易感與賁門失弛緩癥發病的相關性提供了中國人群的有力佐證。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
特發性賁門失弛緩癥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罕見病,其病理生理特征為食管胃交界處神經肌肉功能障礙,食管下括約肌舒張不能伴遠端食管蠕動功能消失。現有研究提示,遺傳易感背景下的免疫炎癥可造成食管下括約肌內神經叢神經節細胞的損傷,導致食管下括約肌舒張障礙、壓力增高從而出現賁門失弛緩癥的臨床表現。
該項研究納入了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收治入院并行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的賁門失弛緩患者330例,以及接受常規體檢的健康對照2073例。受試者被隨機分成發現隊列和驗證隊列,研究人員對發現隊列中100個散發病例和313個健康對照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
研究人員在對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進行嚴格質量控制后,初步得到了192329個變異,包括33687個常見變異和158642個罕見變異。對于常見變異,研究人員進一步采用外顯子組關聯性分析的方式,發現了與發病相關的兩個常見突變。對于罕見突變,研究人員同時采用了SKAT-O分析和功能變異聚類分析,共鑒定了3個與賁門失弛緩癥發病相關的罕見突變。這5個突變位點均與免疫和神經元發育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