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黃小忠課題組發現,過去5500年來的溫度巨大變化對內陸地區文明演進產生重要影響。該研究根據對盤星藻現代種屬分布及氣候意義的調查,解譯了博斯騰湖沉積巖芯中的盤星藻種屬指示的溫度變化。該研究對盤星藻作為古生態指標的未來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所發現的中晚全新世氣候變化及其與文明演進的關系對環境考古和古氣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證據。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第四紀科學評論》。
盤星藻在淡水湖泊中分布廣,易于分辨,對生境要求單一性、較大的種間差異性和較短的生命周期使得它們能迅速響應水體環境變化,因而是潛在的古氣候和環境變化代用指標,但相關研究相對較少。
研究人員查明了盤星藻種類的分布情況,明確了單角盤星藻是一種嗜熱種,二角盤星藻是次嗜熱種,短棘盤星藻屬于廣溫種。利用2004年和2019年博斯騰湖沉積巖芯盤星藻組合變化,結合同一鉆孔自生碳酸鹽團簇同位素Δ47重建的絕對溫度變化,課題組首次根據單角盤星藻等重建了區域中晚全新世溫度波動,發現在約4.7~4.3 ka(千年)氣候異常溫暖,單角盤星藻在4.2~4.1 ka和3.6~3.5 ka期間的減少或消失則表明氣候變冷,該重建結果得到同一鉆孔自生碳酸鹽團簇同位素Δ47重建的溫度變化以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其他古氣候記錄的支持。
研究人員結合考古資料發現,溫暖氣候促進了史前人類在相對寒冷的阿爾泰山及周邊地區活動;極端變冷事件可能觸發了阿爾泰山地區史前人群向南遷徙,才使得南北疆盆地綠洲出現早期文明。而且,我國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一系列文化更替可能與中晚全新世的溫度變化有關,如溫暖氣候為我國新石器文化鼎盛、宗日文化在青藏高原出現提供了氣候條件,而寒冷氣候事件則迫使人群南向遷徙、技術更新,開啟了我國青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