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分別批復同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國家公園,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標志著國家公園體制這一具有全局性、引領性、標志性的重大制度創新落地生根,也標志著我國國家公園事業從試點階段轉向了建設階段。
構建多樣化生態產品體系,實現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贏,中國一直在努力。從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到2015年以來先后啟動三江源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從我國建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到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逐步恢復……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等方面,中國既有先進的價值理念,更有務實的行動舉措。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建設國家公園,保護生物多樣性,既有利于中國,也有益于全球。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提出了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明確了國家公園在自然保護地建設中的標志性作用。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這是建設國家公園的目標,也是國家公園實實在在的意義與價值。建立國家公園,帶來了生態保護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帶來了全民共享的“自然課堂”,更體現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這樣的努力,不僅為建設美麗中國注入了強大動力,更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體現了中國擔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未來,還有更多的國家公園在路上,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也將日益完善。讓我們攜起手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