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毗鄰上海的江蘇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先天條件,已連續四屆承接這場國家級展會的溢出效應。自首屆以來,進博會給江蘇企業帶來了怎樣的發展驚喜?江蘇又是如何助力在蘇企業贏得“近水樓臺”的“準主場”機遇?
進博成果助力鏈接更大市場
鏈接更多市場,不能單依靠自身力量,還需借助開放性大平臺的綜合效應。對此,位于南京經開區的行業龍頭企業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有深刻體會。
該公司品牌中心總監劉引對記者說:“去年公司第一次嘗試以參展商的身份參與到進博會,展示了全效空氣生態系統,該產品五恒的智慧、健康、舒適體驗,獲得了不少關注。”這樣的嘗試讓天加嘗到了甜頭。
今年,他們攜帶兩類全新的高科技含量產品——磁懸浮冷水機組、天加熱能產品亮相。“進博會是全球共享新時代美好未來的大平臺,希望通過這個貿易平臺為我們綠色化全新產品拓寬更多渠道和市場,也讓世界看到中國企業為‘雙碳’所擔起的責任和所付出的努力。”
在進博會這個大舞臺,不少蘊含著豐厚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的江蘇傳統技藝也由此走向國際,鏈接到更大的市場。今年是上久楷第三次參展,在一次次展示過程中,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驚喜地發現,企業不僅提升了品牌形象、開拓了國際市場,也有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開始了解并認可具有江蘇特色和蘇工蘇作精神的絲綢紡織品和傳統工藝。他告訴記者,因著前幾屆的展會效應,上久楷吸引了不少國外知名品牌設計師參與合作。去年他們籌備了三四百件不同系列的宋錦產品,光展會首日就銷售了近5萬元。今年除了延續宋錦國禮系列產品、宋錦禮服及宋錦伴手禮展示,他們還準備了“茈染”與“虹塵”系列產品,希望能與更多國際品牌合作,助力企業奔赴“星辰大海”。
“世界超市”賦能深度擁抱全球
即便是在嚴峻復雜的疫情和國際形勢下,“進博會4.0”仍然釋放著強勁的磁吸力——今年的展會吸引了許多“老面孔”爭相赴約。
江蘇阿米婭投資有限公司是由南京桂花鴨(集團)有限公司出資成立的對外投資平臺,專業經營農副產品及其相關制品,與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知名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已連續參加三屆進博會,并分別完成了5000噸、15000噸和25000噸的牛肉采購量,今年其還將繼續精選進博會上的高品質牛肉、禽類等產品。“每年進博會平臺給我們帶來更多更新的國際發展機會,也讓我們和合作伙伴從參展商變成貿易商,從展會合作變成長期合作,從產品合作變為品牌共贏,為阿米婭實現全球肉類供應鏈整合創造了條件。”該公司總經理王進如是說。
優質農產品、先進技術裝備、創新的服務貿易模式……在進博會這個“世界超市”里,選購好物的不僅阿米婭一家。
徐工集團是江蘇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近年來隨著業務不斷拓展,其對機械零部件的采購需求越發旺盛。作為徐工集團的“資深買手”,徐州工程機械保稅有限公司在前三屆進博會上每年都創下了幾千萬元的交易成果,用于徐工各項創新發展環節。今年,他們又帶著新的“購物車”走進“世界超市”。
徐州工程機械保稅有限公司總監王將告訴記者,因為海外需求上升,而海外競爭對手受限于疫情嚴峻、運輸方式改變、原材料上漲、產能不足等情況,徐工在行業發展中收獲了一些新的市場機遇。“聽說這屆展會我們常年的合作伙伴又帶來了新產品,這一次過來看看主要想為明年的訂單做好資源保障,同時為我們發力海外市場助力。”
如今,進博會已成為企業加速融入全球發展大局的重要平臺。
培育沃土打造包容共享的江蘇
作為貿易盛會,進博會也是對外展示中國營商環境的重要窗口。江蘇是經濟大省,在對外貿易以及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幫助全省企業更好地承接進博會的溢出效應,我省始終握緊營商環境這把“標尺”,不斷打造更加包容共享的江蘇。
今年初,江蘇以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為目標,對標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正式實施《江蘇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對市場準入、開辦登記、生產經營、破產重整、退出等重點環節作了全面規范,通過打造營商環境“強磁場”,向世界釋放巨大吸引力,展現江蘇更開放的市場格局。
在持續提升營商軟實力的道路上,江蘇全員不懈努力,不僅上層政策積極引導,各設區市也紛紛擦亮“營商品牌”,如被企業家們津津樂道的“南京早餐會”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南京創新舉辦的“企業家服務日早餐會”,早餐桌上政府部門限時回應企業訴求,受到企業家們一致好評。近兩年來,南京已累計舉辦早餐會17場,影響力日益輻射長三角。
除南京外,蘇州也在持續擦亮“蘇州最舒心”營商服務品牌,全力打造創業者樂園、創新者天堂。在2021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中,蘇州被評為全國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依托良好的營商環境,今年6月,蘇州高新區管委會與西門子簽訂投資協議,西門子電氣產品業務中國總部落戶蘇州高新區。在西門子電氣產品中國區總經理馬庫斯·加布梅爾看來:“公司的成長離不開成熟的供應鏈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們認為,這里是完美的投資目的地。”
(江蘇經濟報記者 劉 菁 張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