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鄉村振興,隨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收官,杭州已在鄉村地區全面推進100余個國家、省、市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項目,以此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新的藍圖,愈發清晰。全域整治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開題之年,具有浙江特色的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2.0版,將在杭州進一步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鄉村空間布局優化,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個中底色,正是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
視線望向錢塘江南岸。9月,年輕的錢塘區在鄉村振興上又邁出一大步——鄉村振興學院正式揭牌。學院由錢塘區與省農科院攜手,將積極創新浙江高層次職業農民教育培養模式,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高地,培育一批高端復合型農業領軍人才和一線高層次應用型農業專業人才。
人才培養有了大本營,如何為他們助推鄉村振興提供空間?面對下沙和江東區塊發展階段不同的現實局面,如今,在鄉村土地全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上,錢塘區瞄準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兩大目標,正奮力邁進。
堅持合作共贏
向存量土地要發展空間
今年國慶節前夕,河莊街道向紅村戶長大會上正式宣布,向紅村與周邊的群建村、群歡村、向前村、閘北村5個村,一致認可由錢塘區城發集團代為開發5個村共有的村級留用地,計劃于明年破土動工。未來,這里將規劃建設高端綜合體,兼具商業、辦公以及酒店用途。
村級留用地開發是壯大村社經濟實力,帶動村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之一。這個圍繞閑置土地做文章,“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驗收、統一代辦服務、統一返租經營”的“四統一”模式進行統籌開發的舉措,映照著全市在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上堅持整體謀劃、全域整治的原則。據統計,5個村本次開發地塊面積近38畝,這些存量,在有效解決用地指標緊張、村莊用地粗放等問題上,顯得尤為重要。
而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參與村級留用地的開發,也是錢塘區江東區塊的首次嘗試。在這種模式下,留用地產權歸屬村委,國有企業負責前期代建以及后期統租運營, 避免了“一言堂、小算盤”等村務廉潔問題,“這不僅可以提升河莊大道沿線城市形象,也將帶動整個河莊板塊的價值快速升溫,同時推動江東區塊高質量產城融合發展。”河莊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向紅村黨總支書記翁志云來說,村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村里粗略算了下,項目建造完成后,我們村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400余萬元。2020年,村里全年收入也不過700萬元,大家都全力支持這樣的開發模式。希望項目早一天開工。”
向紅等5村存量開發的嘗試,正是錢塘區在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中,錨定全區、敢為人先的縮影。
作為錢塘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省級試點工程,河莊江東、新江等6個村近5萬畝土地,已成為錢塘區探索整治新路徑的“試驗田”。在存量利用上,3年間,河莊共計完成拆違治違100多畝,通過農村宅基地復墾減少建設用地近300畝。在江東村,30多畝的農民閑置用房已被改造為創客村,發展民宿等鄉村休閑產業;通過盤活和流轉閑置農居房,建起的如今擁有41幢建筑的“紅星居”,每年為江東村村民實現創收400余萬元,實現了閑置農房從資產到資金的一次蝶變。
喚醒土地資本
助村民走上資本變資金的通途
如果說開辟存量空間是做大“基本盤”,那對以大棚房整治和農村附房整治為突破口,清理冗余空間,就是在大刀闊斧地做“減法”。對此,錢塘區組建起8個工作專班,累計拆除違規大棚房71畝,復耕土地近50畝,拆除農戶超面積附房超30萬平方米。
經過這一“加”一“減”,建成了高標準農田1800畝,新墾造耕地近180畝,建設用地復墾超600畝,旱地改水田近150畝,耕地質量提升面積1800畝,為更多產業項目落地提供要素支撐,同時,產生的增減掛鉤指標也保障了農村發展建設用地需求。
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本,把整出的土地用“精”,是將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帶來的效益最大化的必經之路。在這條幫助村民走上資本變資金、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上,錢塘區正加快腳步。
今年7月,錢塘區委一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不僅要重抓平臺,形成更具特色和競爭力的平臺體系,還要重抓畝均,加快推行“全域畝均”綜合評價,大力盤活閑置和低效用地,加快“騰籠換鳥”“退低進高”,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稅源經濟,讓有限的資金、土地、能耗指標發揮出最大效益。
作為全省首個整合設立的新區、省市重點打造的實體經濟和改革開放大平臺以及新設行政區,錢塘區利用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搭起了美麗鄉村+農業產業結合的富民平臺。
以江東村為起點,巧客廳、直河濱溪景觀帶、美麗江東印象區、沙地風情體驗區、智慧文化創客區以及田園觀光休閑區等“一廳一帶四區”如今已逐漸成型。縱觀河莊全域,高檔花卉、特種水產、特色水果、有機蔬菜等四大產業為載體,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參與體驗、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沿江休閑農業產業帶也正走向現實。對土地流轉的“精耕細作”,可以創造1畝1800元的收入,農民戶均將增加旅游業收入近萬元。
如今的河莊,“三生”空間布局更加優化,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赫然顯現。
提升土地價值
將美麗環境轉變為美麗經濟
除了“騰籠換鳥”,錢塘區還走出了將美麗環境轉變為美麗經濟的康莊大道。錢塘區將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和省級農居示范村“聯創共促”,在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結對”、歷史文化與產業建設“牽手”下,“閑夢江東”農業綜合體、臺灣青年創業基地等亮點項目拔地而起,同樣促進了村民增收。
后續動作還在跟進,市規劃資源局錢塘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2020年開始到2022年,兩年間,河莊還將陸續投資6000萬元,完成“干凈潔美環境美、秀麗宜居村容美、農旅融合產業美、人文和諧生活美、村穩民安鄉風美”等五大系列16個子項目建設。
在搭平臺的同時,錢塘區還結合河莊水網密布的特點,主攻水體整治,在農村生活污水全域管網運行的基礎上,持續加大河道綜合整治以及小微水體提升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河道護岸8450米,新增綠化80畝,清淤近200畝,池塘整治44個。
農居環境同樣關乎土地資本的高效利用。錢塘區對420戶農戶開展了庭院整治和庭院綠化工程,環境提升了,家變美了,生活在這里的村民更有歸屬感了,用地空間也得到了拓展。整治全部完成后,項目區內建設用地總規模將減少654.3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面積239.7畝。
經過3年的整治,美麗鄉村的雛形也慢慢顯現。“我們還制定并下發‘潔美河莊’實施意見,縱深開展美麗田園、美麗庭院、美麗路域、美麗村莊‘四美共建’比學趕超活動,通過家庭全參與、隊組全覆蓋、村社全推動,形成黨建引領下的‘1+N’串點成線、成方連片美麗新格局。”市規劃資源局錢塘分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河莊街道6成以上行政村已創建成為市級園林綠化村。去年11月,江東村還通過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驗收,“我們會及時從河莊全域整治工作汲取經驗,努力將河莊全域整治的成功經驗推廣到錢塘區各街道,讓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田園夢’在錢塘區早日變為現實。”
更多新的嘗試,也呼之欲出。今年9月7日,錢塘區與喬司監獄簽訂了《杭州市錢塘區政府與浙江省喬司監獄高質量融合發展框架協議》,雙方共同協商重點項目建設保障、原邊防農場地塊合作開發、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永久集中連片“萬畝方”工程、耕地功能恢復、數字農業建設等方面事項,監地合作在錢塘區又邁出嶄新一步。
杭州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著眼美麗建設、拓展用地、工程質量及政策激勵,強化整治統籌,推進整治深度,提升整治水平,釋放整治動力,守住底線,確保整治平穩,通過全域統籌和綜合整治,騰挪出發展空間、墾造出高標農田、整治出美麗環境,在生態空間上重塑、在生產空間上重構、在生活空間上重建,全面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記者 章翌 通訊員 康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