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 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后首批18家企業將集中上市,18家企業合計募資200.06億元。那么,這些企業募集資金情況怎么樣?與改革前的上市過程有哪些不同?投資者如何參與?
18家企業募集200.06億元
8月24日,創業板將迎來試點注冊制后首批18家上市企業。距今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僅隔不足4個月的時間。
在募資規模上,18家企業合計募資200.66億元,其中,14家企業實際募資額超過預期,4家企業實際募資低于預計募資額。
安克創新是本次募資額和超募最多的企業,原計劃募資15.60億元,但實際募資27.19億元。鋒尚文化和美暢股份分列募資額榜單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別為24.87億元和17.51億元。
在本批上市企業中,美暢股份、圣元環保、卡倍億、南大環境4家企業實際募集金額低于預期。其中,美暢股份原計劃募資23.36億元,實際募得17.51億元,實際募資比預計少了5.85億元;另一家實際募資跟計劃相差比較大的為圣元環保,原打算募資17.7億元,實際募資13.15億元,比原計劃少了4.55億元。
在18家企業中,卡倍億是募資金額最少的企業,募集金額為2.59億元,同時,卡倍億也是實際募資跟預計募資額相比降幅較大的企業之一。
從首批18家企業看,超過七成是實體企業,半數企業去年利潤超過1億元,發行市盈率中位數為35倍。
首批18家企業中,有13家是制造企業,剩余的5家企業分別屬于倉儲業、紡織業、軟件信息和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以及文化藝術業務。
從掛牌企業所屬地域看,首批企業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安徽、河北等13個省市。
創業板改革后首批上市企業
本次上市的18家企業與創業板改革前的上市過程有哪些不同?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了解到,在試點注冊制之前,創業板證券發行采用的是核準制。
所謂核準制,就是發行人申請上市前,需要向證監會提交審核材料,證監會對發行人材料真實性、財務數據、投資價值等做出判斷,符合條件的準許上市,不符合條件的不予通過。
試點注冊制后,發行人的上市材料由交易所審核,而證監會負責審查發行人提交資料是否符合信息披露義務,由投資人自行去做價值判斷。
上市流程方面,由交易所對發行人材料進行審議,并對發行人進行問詢。交易所出具審核意見后,將申請文件報送證監會走注冊程序。
在上市條件方面,原來創業板對上市企業有盈利要求,不存在未彌補虧損。注冊制后取消“最近一期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的要求,在綜合考量企業預計市值、收入、凈利潤等因素基礎上,對滿足條件的虧損企業也準許上市。
對此,中原證券企業融資七部總經理王銀杰表示,創業板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的包容性,有利于推動更多優質新興科技類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截至8月20日,創業板注冊制下IPO申報企業已達365家,從證監會行業分類來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公司數量較多,分別有43家、35家、27家和27家。
投資者如何投資創業板
創業板注冊制下第一只新股上市后,整個創業板的交易機制將隨之發生變化。
北京某中型公募內部人士指出,根據注冊制交易規則要求,創業板投資的風險顯著提升,而出于對新進入資本市場投資者的保護,對投資者的專業性和門檻都有所提高。
根據創業板交易特別規定,創業板注冊制下,新上市股票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之后漲跌幅限制從目前的10%調整為20%。
在開戶權限方面,根據4月28日開始正式實施創業板新規,新開戶的投資者,要滿足一定條件,要求20個交易日的日均資產10萬元以上,且有2年股票交易經驗才能開通。
此外,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了解到,由于存量投資者對創業板情況相對比較了解,為了兼顧好存量市場的平穩運行,存量投資者可以繼續交易,但需要重新簽署新的“風險揭示書”。
格上財富宏觀經濟研究員董海博認為,創業板漲跌幅擴大到20%,以及退市制度的逐漸完善,將使創業板的交易更加活躍,資源配置功能得到更好發揮,優質個股得到更多的關注,不合格的標的則會加快退市的速度,并且可選擇的標的較科創板更豐富,未來創業板市場更適合機構投資者參與,也有利于基金的發揮。
對于創業板的最新漲跌幅限制,有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可以選擇定投相關的場外基金,波動越大的基金通常越適合定投,可以有效規避投資風險。
標簽: 創業板前五個交易日不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