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市規劃資源局聚焦制約鄉村振興關鍵“瓶頸”,堅持統籌化、綠色化、創新化,從規劃領富、生態創富、改革促富、防災守富、結對助富等方面,數字賦能、創新發展,全面助推鄉村振興,爭當浙江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城市范例”。
規劃領富
積極化解鄉村振興“瓶頸”
當前,鄉村空心化、人減地增、風貌管控難等共性問題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該局以規劃領富,出臺了《杭州市鄉村地區國土空間規劃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將鄉村單元作為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的基本治理單元,引導鄉村從“單打獨斗”到“多村聯動”。
“如淳安縣汾口鎮天林莊、龍山、西村等7個行政村,共同承擔著千島湖第二大流域武強溪的生態保護重任。”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聯動規劃,該局指導七村共編鄉村單元規劃,促進鄉村土地資源盤活、耕地碎片化整合及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通過礦山修復、廢棄礦坑整改、工業用地騰退整治等可為這幾個村“盤整”出33.08公頃的資源空間,有效推動鄉村“抱團”共富。
生態創富
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針對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多維度問題,該局深化“千萬工程”,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不僅大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還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如西湖區雙浦鎮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累計拆違298萬平方米、立面整治4164戶、新增公共綠化220萬平方米,新增耕地330余畝、旱改水和耕地質量提升4300余畝、整理出建設用地1400余畝,僅風情小鎮年累計接待游客20余萬人,農民收入增加,房租、地租和勞動力收入數倍增長。
改革促富
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該局積極爭取全國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改革試點,選取蕭山、臨平、富陽、臨安及錢塘新區共6宗73畝土地,擬建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1843套集體建設用地租賃住房,推動農民權益價值實現。通過“審批承諾制”、“容缺受理”、“先建后驗”等改革創新舉措,助力項目加快建設,目前蕭山區項漾村項目已竣工,正在招租;臨平區枉山村、富陽區建華村、錢塘區同二村、臨安區平山村項目已全部結頂并進入裝修階段。如臨平區枉山村村民所言“這個租賃住房是村里最安全、最保值增值的村集體資產”。
當前,該局還積極與淳安縣對接,立足當地實際,擬制政策工具箱,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
防災守富
提升地質環境安全韌性
杭州“七山一水二分田”,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地質災害易發、多發。該局制定《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擬制《縣級地質災害風險綜合防治能力評價標準》,構建了能協同共享氣象、水利等部門數據的“杭州地質災害風險預警預報平臺”。
2019年臺風“利奇馬”后,杭州在臨安區全面開展鄉鎮(街道)1∶2000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對15410個有人居住的斜坡單元,全部建立信息卡,各風險點的地質災害巡查、監測、預警納入當地270個行政村的398個網格管理體系。
今年,該局還為基層巡查員配備移動單兵系統1812套,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建立“一災種一模型”,推進防控方式由“隱患點防控”逐步向“隱患點+風險區雙控”轉變。以臨安區為例,2019年發生災險情490起,撤離39191人;開展地災防治風險點、隱患點“雙控”后,2021年災險情數減為228起,撤離人數大幅下降為2218人,有效預警率達54%。
結對助富
全面夯實基層共富基礎
在全力做好規劃資源工作的同時,該局還全面下沉鎮、村基層,長期結對臨安區天目山鎮和建德市大慈巖鎮。
在天目山鎮,實行“一村一干部”結對助富機制,累計選派25名年輕干部結對該鎮23個村,目前各村均已消薄,交口村成杭州市精品村,一都村成浙江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在大慈巖鎮,與當地共同構建起“鄰里舍”“鄰里辦”和“鄰里助”結對助富品牌,助力打造“荷美”小鎮和“飛鳳心靈農莊”建設項目騰飛。目前,該鎮1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經營性收入20萬元的目標。
(通訊員 吳孝祖 吳冬梅 楊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