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珠三角誰更強?
中國創新發展哪里強?
日前,工信部下屬機構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2年賽迪創新百強區榜單”。在全國(直轄市和港澳臺除外)的906個地級市市轄區中,深圳市南山區再一次脫穎而出,蟬聯榜單第一。深圳市寶安區、廣州市天河區、杭州市余杭區、廣州市黃埔區則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按照省份來看,在此次創新強區指標評價中,廣東表現最為搶眼。前十名中,廣東占半數,浙江、江蘇、湖北、陜西各占一席。
長三角、珠三角誰更強?
透過榜單,全國城市創新空間格局清晰可見。
在此次公布的創新百強區中,區域分化明顯,其中東部地區優勢較為突出,占60席,超過“半壁江山”。
而中西部省份也有亮點,西部和中部地區分別占19席和17席。其中,武漢市洪山區、鄭州市金水區、西安市雁塔區均進入榜單前十名。東北地區亦上榜4席。
城市創新生態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強一致性。作為中國兩個最穩定發展的城市群,長三角和珠三角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創新實力強勁,堪稱全國創新“優等生”。
那么,這兩個“優等生”表現如何?
從省(區)分布上看,不同梯隊之間差異明顯。此次百強區分布在19個省(區)內,其中來自兩大城市群的廣東、江蘇、浙江三省,分別以19席、17席、13席位列前三位,而安徽亦有3個城區上榜。
也就是說,珠三角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的上榜總數達到52個,占據了榜單的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50席中,珠三角與長三角各占17個席位,其中廣東17個,浙江6個,江蘇9個,安徽1個。而在創新實力上,珠三角排名更加靠前——前5名中,廣東包攬4個席位,深圳和廣州各占2席。
蟬聯榜首之位的是深圳市南山區,作為科技強區,這里是深圳乃至珠三角的創新引擎。
2021年,該區實現GDP7630.59億元,同比增長9.1%;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30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全市28.6%,新增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近1/10;截至目前,上市企業總數達189家。此外,該區還專門聚焦“基礎研究+ 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金融深度服務科技創新。
排名第三的廣州市天河區的成績也十分亮眼。2021年,天河區GDP實現6012.20億元,成為廣州唯一總量超過6000億元的城區,總量占全市比重達21.3%。
這一年,天河區升級打造“一賽一節一基地”創新服務平臺,新增科技類企業3.4萬家,占全市38.2%;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995家,占全市26%。同時,新增國家級孵化器4家,居全國各區(縣)首位;全區專利授權量達2.9萬件,總量連續19年全市第一;10項成果入選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市45.5%。
百強區各有產業特點
一直以來,城區在中國創新驅動戰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根據賽迪創新百強區的評選標準,要對創新環境、服務、主體、成效等城區創新要素進行系統評估,從“創新生態、創新動力、創新主體、創新成果”方面,根據地區生產總值、R&D投入強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等16個角度,對全國(除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外)906個地級市市轄區的科技創新、產業技術創新、改革創新等重點領域創新水平進行全面分析。
根據評價結果顯示,2021年,創新百強區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8.4%,集聚了9.7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共擁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39家,在引領構建“熱帶雨林式”全面創新生態、探索突破性創新實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型城區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各區所表現出來的實力優缺既有共性,也各有差異,且大多數創新優勢都帶有強烈的產業特點。
排在榜單第二位的深圳市寶安區,就實現了“飛躍式”上升,其名次由去年的第八位一舉躍升至今年第二位。這也與該區近年來持續夯實產業基礎、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密不可分。
據深圳市寶安區政府官網統計,目前寶安國高企業總量預計突破6500家,有望連續5年蟬聯廣東省區縣第一;科技型中小企業初步審核通過6933家,連續3年蟬聯深圳市第一。
自去年以來,寶安新增省級科技創新平臺73個、市級科技創新平臺6個,總數達480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239個、市級74個。另外,寶安還有9個院士工作站、14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同為創新高地,居于榜單第六位的南京市江寧區,則以科教見長,重點借助校地融合匯聚高端資源,與南京大學共建了國家大學科技園雙創基地,促進校企、校地間資源暢通及技術服務共享,強化校地賦能。
排名第七位的武漢市洪山區,正在高標準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目標是打造湖北協同創新引領區,目前已集中謀劃布局40余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和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為特色,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格局,同時布局了新型顯示等新興產業,涌現出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一批新業態。
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專家表示,城區作為城市創新資源集聚區,要堅持“四個面向”,積極搶位前沿科學、先進技術的“第〇公里”,以源頭創新突破薄弱環節,打造城市經濟新競爭點,培育城市新競爭力。同時還要集聚服務資源,搞活“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并強化分類指導,完善梯度有序分工明確的創新主體引培體系,同步做好服務支撐,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