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主動適應中長期的宏觀經濟變化是企業的首要策略之一。“人口紅利”見頂后,各行業用人成本將顯著上升,在人口流動的背景下,不發達地區的企業招工可能更加困難。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在我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149個城市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經超過14%,按定義,這些城市都進入了深度老齡化階段。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從中長期來看,中國老齡化的增速不僅會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將超過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
加快自動化發展能有效對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用人成本上升問題,也有益于企業的生產效益與產業升級,更順應國家政策導向。一定程度而言,社會老齡化在推動自動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與波士頓大學的經濟學家帕斯夸爾·雷斯特雷波的最新研究,世界上最主要的機器人使用地普遍為老齡化國家,例如德國、韓國和日本。同時,他們還發現,當美國某個城市的老齡化程度提高時,當地與機器人相關的企業數量也會顯著增加。由此可見,老齡化正在成為自動化升級的一股強大推力。
雖然國家間有制度和稟賦差異,但社會與經濟規律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從各類新聞報道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我國許多企業主動作為,積極引入或自主研發自動化生產線,加快推進自身的自動化。
但是,我國國內的機器人和自動化還較依賴于進口或者外企,自主品牌還太少,失去蓬勃的國內市場將是很大的損失。從貿易角度看,我國機器人進口量穩步增長,由2011年的約8.5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超過10.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約2.23%,相比之下,我國工業機器人同時期的出口數據僅為1.29億美元與2.43億美元,體現了我國自動化產業的較大缺口。這部分缺口很可能是工藝或者技術上的差距,這是我國企業還無法實現的。從企業角度看,中國的工控自動化市場份額主要被西門子、三菱等外企占據,拋開技術的考慮,從產品成本、可靠性、產品壽命的角度,我國企業也存在較大差距。
從社會角度而言,發展壯大國內機器人生產有助于提升社會福利。自主生產的機器人更符合國內的國情、文化,與國產產品也更加適配,與之相對的,進口的機器人所適配的生產線和產品很大一部分是非本土的,這會進一步造成境外產品擠壓本土產品。面對新冠疫情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事實已經充分證明,自動化水平較高,使用機器人進行生產的企業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目前,社會上對于自動化的主要顧慮是失業問題,即企業采用了自動化的大型裝備后減少了用工需求。不容忽視的是,技術進步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自動化能培養操控自動化技術的高端人才,能提供更好的產品來擴大消費者對于國內品牌的依存度,能保持經濟的韌性,能擴大我國的貿易順差,能推動經濟發展并在別處創造新的崗位,總體肯定是正面的福利影響大于負面的。其實放眼全球,自動化程度高的國家,無一不是富裕并有較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
從技術實施的角度來說,我國有較低的政策阻礙,這一優勢應得到充分利用。首先,我國沒有西方那樣可能反對自動化進程的工會組織,自動化的發展可以較為順利;其次,我國目前有較強大的工程師紅利,具有很強的技術人才基礎;再次,我國有許多社會制度上的優越性,即使在失業的情況下,也有各種兜底政策來減小貧富差距;最后,則是我國正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動是推動自動化的強烈推力。
疫情期間,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鼓勵就業,例如企業招工后可以向政府申請補貼,屬于“人頭補助”。不過,由于勞動力與機器人多數情況下是相互替代的,這種補貼政策可能抑制了企業在自動化上的進步。如果政策目標是激勵企業提高生產水平、優化產業結構、減少僵尸企業,從政策角度,可以直接根據企業最終的生產水平發放補貼,或者用消費券讓消費者來“用腳投票”。至于企業是通過招工還是自動化來提高生產水平,應由企業自己理性決定。只有生產力提高后,整體社會的福利水平才能上升,社會應對老齡化才越有底氣。
(作者系康橋經濟社研究員,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后)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