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之“計算+:讓人工智能更通用賦能”分論壇7月7日舉行。論壇期間,畢馬威中國同聯想集團發布了《“普慧”算力開啟新計算時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提到,當前,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產業鏈持續完善,產業創新活躍、市場規模迅速增長、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的算力產業生態。經初步測算,到2025年,中國數據中心、云計算、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總計將突破2.5萬億元,算力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4.4萬億元,關聯產業規模可達24萬億元。
證券時報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未來算力發展趨勢將具備兩大特征:“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和“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動力”。因此,未來算力發展具備的兩大核心特征:普適和智慧,即“普慧”算力。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表示:“‘普適’強調以自然交互的方式提供算力,‘智慧’強調以認知驅動的方式提供算力,對于構建‘人-機-物’三元融合系統來說,算力的‘普適’和‘智慧’必然會走向融合,在這一過程中,‘綠色’‘安全’‘可信’等全新特征也將融入‘普慧’算力的內涵之中,驅動‘人-機-物’更加緊密融合,算力最終將無處不在。”
報告進一步提出,“普適”意味著算力將成為人人可得(Affordable)、人人可用(Available)、人人適用(Adaptable)的“3A”型基礎資源,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智慧”意味著算力將具備自適應(Self- adapting)、自學習(Self-learning)、自進化(Self-evolving)為代表的“3S”智能,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推動數字經濟邁向更高階段的必然要求。
分行業來看,制造業數字化場景豐富,“普慧”算力需求分梯隊、分階段、分批次爆發。
畢馬威中國數字化賦能主管合伙人張慶杰表示,中國制造業具有產業體系完善、產業鏈條長、產業集群多等特點,使得制造業數字化場景十分豐富,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有望充分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制造業正在成為“普慧”算力最大的潛在市場。由于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具有“龍頭先行,中小微跟進”、“先小步慢跑,再大步快跑”、“先單點應用,再逐步推廣”的特點,使得算力發展呈現出分梯隊、分階段、分批次的特點,不同主體在不同階段、不同場景中對算力特征的要求各不相同。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普慧”算力發展任重道遠,綠色化、場景化、市場化三措并舉。算力規模化需兼顧綠色低碳,亟需加強綠電、水冷等技術創新。算力作為新型生產力的內涵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正不斷擴大,算力規模化不單單是提升算力的總量,還要兼顧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效益提升、供需結構優化等多重因素。實現數據中心節能減排的主要思路包括提高綠色能源使用占比、采用創新型制冷技術降低數據中心散熱過程中能耗、綜合管理IT設備提高算力利用效率等。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