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呼聲終于“靴子落地”。
自7月1日起,北京市將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甲類報銷范圍。同日,根據遼寧省醫保局印發的《關于調整遼寧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醫療服務項目目錄的通知》,該省正式實施對胚胎培養、胚胎移植術等18項輔助生殖項目納入生育保險目錄。而此前,江西、湖南、四川、湖北等地也發布過擬將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的消息。
“將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不僅能緩解不孕夫婦的經濟壓力,還是一種應對我國生育率低迷狀態的有效手段。”近日,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黃國寧告訴《中國科學報》,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育政策調整,很多高齡女性加入生育隊列,其面臨的生育問題更加復雜,對輔助生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資料圖)
不孕發病率逐年上升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2021年10月29日印發《不孕不育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提示不孕不育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生育障礙狀態,其治療手段多樣,通過生活方式調整、中西醫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心理疏導等綜合手段,可以使80%-90%的患者獲得妊娠,僅有少部分患者需要應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治療。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是指運用醫學技術和方法對配子、合子、胚胎進行醫療操作,以達到受孕目的的技術,分為人工授精技術、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及相關衍生技術。
最新全國生殖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結果顯示,2007年至2020年間,我國不孕發病率已從12%升至18%。以此推算,到2025年,我國不孕癥患者人數將達到6000萬左右。
近年來,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快速發展,每年各項技術服務總周期數超過100萬,出生嬰兒數超過30萬。
“不過,即使在技術如此先進的今天,試管嬰兒也不是100%成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曾表示,一對夫妻就算完全健康,女性的自然受孕率只有20%,而且多數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試管嬰兒也是如此,健康的胚胎放進母體內,同樣只有20%的受孕率,且與自然受孕不同的是,試管嬰兒幾個月才能做一次。所以,如果選擇做試管嬰兒,父母親需要做好多次培育的準備。
當然,除了多次培育的耐心,輔助生殖的費用也是一個家庭不小的支出。
2018年,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發布的《中國高齡不孕女性輔助生殖臨床實踐指南》顯示,女性35歲以下非卵巢因素等不孕癥妊娠率在45%~50%,2018年單次取卵周期價格為3.3萬元~4.2萬元。
智能化與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為了更好地規范輔助生殖技術發展,2015年以來,國家衛健委相繼印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配置規劃指導原則(2015版)》《關于規范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審批的補充規定》《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規劃指導原則(2021版)》等文件。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6月底,全國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從451家增加到539家,經批準設置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從23家增加到27家,各省區市均有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
黃國寧告訴記者,我國每年試管嬰兒(IVF)周期+冷凍胚胎移植(FET)周期約近1000萬枚胚胎需要體外培養,隨著輔助生殖技術(ART)需求不斷增長,需要更多的生殖中心及專業技術人員。
在體內,胚胎處于一個無光、恒溫、恒濕、低氧的環境,母體內分泌及子宮/輸卵管內分泌環境極為復雜,胚胎在受到母體自身保護的環境下生長發育。但在體外,胚胎自身不具備任何屏障和保護功能,可能暴露于含有有害氣體的空氣中,面臨溫度、滲透壓、PH等變化的應激,削弱胚胎的發育潛能。
而一個輔助生殖治療全周期需要極其專業復雜的過程,從術前檢查、取精、取卵到卵子精子評估選擇,再到卵裂胚培養、囊胚培養、評估選擇、移植以及冷凍等,妊娠后進入經過一系列產前篩查,最后才有可能迎接一個健康的寶寶。?
這其中,IVF實驗室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對治療結局有重要影響。“嚴格的實驗室質量控制與質量保障系統將為胚胎的生長發育提供相對穩定的場所,對于建立穩定、可靠的IVF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黃國寧認為,實驗室技術的規范化、標準化、智能化以及自動化,再加上嚴格的質量控制,是保障?IVF 技術成功率的關鍵。
特別是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滲透,輔助生殖技術在實驗室階段的標準化、智能化、自動化成為必然趨勢。“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條件的標準化,尋找到正常發育的胚胎,提高輔助生殖治療的成功率。同時,還可以大大節省實驗室工作人員時間與成本。”黃國寧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