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重慶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
(相關資料圖)
建設按下“快進鍵”,發展進入“加速期”,川渝兩地如何接續協同下好“一盤棋”?兩地群眾將從中分享哪些發展“紅利”?
上游新聞開設《雙城觀察》欄目,以“小切口”來觀察和解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戰略”,呈現川渝兩地在中國式現代化宏大場景中的生動敘事。
6月26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在重慶璧山召開。會議提出:“要把成渝中部崛起作為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重慶西擴、成都東進,為兩省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拓展新空間”。
在成果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呈現“啞鈴式”的經濟結構,甚至是“雙核強勢、中部塌陷”。
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必須進一步壯大成渝主軸、挺起中部脊梁。
渝西一體化發展區位優勢明顯
成渝中部地區含渝西、川南、川中等地區,具體包括重慶璧山、江津、永川、合川、潼南、銅梁、大足、榮昌8個區,以及四川自貢、瀘州、遂寧、內江、宜賓、廣安、達州、資陽8個市。兩省市14.6%的面積承載了30.6%的人口、創造了27%的GDP,已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互動協作的“主戰場”。
渝西地區地處重慶、成都兩個都市圈相向發展的主軸上。這里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優越、產業基礎扎實、功能平臺豐富、發展動能強勁,是我國最具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是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促進兩翼協同,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走深走實的重點區域;是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的重要工作抓手,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重點空間。
渝西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崛起,將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成渝中部崛起的“實力擔當”
渝西地區面積13459平方公里,2022年GDP超7300億元;人均GDP超10萬元,高于重慶全市平均水平近萬元;地均GDP 5483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2000元。同時,依托成渝地區這個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直接輻射川渝56.8萬平方公里、1.15億人口,帶動輻射周邊超100萬平方公里、2億人口。
隨著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成渝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當前,川渝正圍繞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這一目標,聯合打造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消費品產業等4個萬億級產業。
根據這個“主攻方向”,正構建渝西地區發展新優勢,推動渝西地區加速發展,預計到2027年渝西地區GDP將超萬億元。
綜合實力偏弱、抱團意識不強等成短板
渝西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然而也要看到其面臨的挑戰。
業內專家指出,該地區經濟綜合實力相對偏弱,各區GDP總量不但與東部沿海地區有較大差距,也低于四川中部地區,如2022年江津GDP為1330億元,四川宜賓市GDP超3400億元;人口聚集能力偏弱,各區城鎮化率在60%左右;產業能級較低,渝西地區規模工業營收總量不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一個地級市,與四川中部城市也有一定差距,戰略新興產業占比不高,百億級企業、領軍“鏈主”企業偏少。
此外,一體化水平偏低,組團意識不強,單打獨斗多,相互協作少,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建產業集群的意識薄弱,共同開放“走出去”、聯合改革探索的標志性成果不多,專家認為這也是渝西地區目前存在的“短板”。
創新、改革、開放三方發力迎接新機遇
挑戰與機遇同在,渝西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還需在創新、改革、開放等方面發力,同時在產業和市場方面“取長補短”,融合發展。
專家表示,首先可學習長三角地區G60科創走廊經驗,聯合四川中部城市推進協同創新,爭取國家級科研機構、高水平大學設立研究院,努力培育一批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把渝西地區打造成為“新物種”企業孵化區、集聚區。
其次,應鼓勵成渝中部地區開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統一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一編制產業指導目錄、統一開展招商引資、統一發布公共服務標準等。
再次,可聯動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等開放大通道,抓住璧山新機場契機,建設永川、江津、合川航運港口集群,打造內陸開放重要區域樞紐、面向東盟市場的重要門戶基地。
同時,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發揮各地自身優勢,推動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一體布局、特色發展,共建先進制造業、服務業集群。共同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完善產權保護機制,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合力打造優良的營商環境,不斷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
重慶西擴、成都東進,挺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中部脊梁”。
(文章來源:上游新聞)
標簽: